协商壁原来是三无片

标签:
侃电影娱乐 |
赤壁原来是三无片
——我看《赤壁》
吴宇森这个片子此前炒作得太凶了,几年来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眼球。所以当它的上集首映时,人们已经成了“长脖老等”。期盼也好企望也罢,反正是终于看到它揭开神秘的面纱。
有报导说:“《赤壁》是吴宇森整整做了18年的梦。他只有在中国大陆才做成这个梦。于是,他从好莱坞回来了,筹备3年,拍了9个月,终于圆了这个18年的梦。这个过程中,带着好莱坞印记的他,遇到‘选角遭拒’、‘费用超支’、‘剧组事故’、‘人物造型备受质疑’等一系列问题。吴宇森硬着头皮,自掏腰包、四处求演员,他说:‘我太爱这个戏了,我都什么不管,就要这个戏。’”
仅此,就够让我们大家关注的了。
然而,在长春放电影院看过此片的“上集”之后我却不大欣喜。它取材于《三国》故事中的“赤壁之战”,围绕着这个古今中外十分有名的战役,本可以把相关的历史人物刻划得入木三分,可是编导却东拉西扯的把新野之战、三江口之战拼凑进来,以致减弱了许多原本应当可以拍得很精彩的情节。所以看后十分的不满足。照理说,这部大片投资五个多亿,请了几乎满台的名星大腕,场面又造得极其恢宏,应当好看得很才是。可是我却感到它成了地地道道的“三无片”,即:没有主题,没有人物,没有文化。说它没有主题,是因为看过后不知道创作者想通过这部片子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三国故事?可它讲的故事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去甚远。天下忠义?可是它又没有以刘关张为主。反正是一个字:乱。说它没有人物,是因为它的人物全都淹没在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中了,无论是刘关张还是赵子龙、周渝以及曹操,都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人物的标签化。比如为了表现刘备“亲民”就让他编草鞋,根本看不出他是能够雄踞一方的枭雄。说它没有文化,是指它出现了许多硬伤,居然让孙尚香说出了“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这样的话;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讲究将对将、兵对兵的,可是这部片子却一直在让大将去勇战小卒。诸如此类的毛病还有。
当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三国故事。但是这种解读还是应当以不背离人们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认知为好。也许吴导出于市场考虑,增添了一些有悖于认知定型的人物的细节,例如让诸葛孔明去为难产的马接生,让吼声如雷的张飞去写漂亮的隶书等等。所以我只能说这部名为《赤壁》的电影只是吴宇森的个人解读。
片子在放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笑场。我注意了一下,所有的笑场几乎都是让古人说现代语言的地方或违背人们心目中的人物定位的地方。
五个多亿的成本能不能赚回来,确实让人担心。虽然悬一点,我倒认为还是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商业片。不能按艺术片或历史片去要求和看待。应当承认吴宏森这个片子里还是保留了许多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元素的,尤其是战争场面。片子剪辑得不错,特效做得却很粗,音乐不伦不类(竟然是一个日本作曲)。
看看,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