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小片之争[4]
本文作者:夏曦小子
在很多人心目中,好莱坞只有大片,没有中片和小片,好莱坞甚至成了商业大片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对好莱坞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当然,出现这种误解,也与这些年来我国引进的美国影片大多是商业大片有关。而“大片”一词也是那时候在中国流传开的。
好莱坞的中片和小片主要是指独立制片机构拍摄的投资相对较少的影片(现在有些独立制片的投资也大起来了,如《指环王》)。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甚至可以说,美国电影中的佳作大部分是独立制片的结晶。例如,昆廷·塔伦蒂诺的影片(《水库狗》、《低俗小说》)、科恩兄弟的影片(《冰雪暴》、《老无所依》)、蒂姆·伯顿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大鱼》)、吉姆·贾穆什的影片(《鬼狗杀手》、《破碎之花》)、斯蒂文·索德伯格的影片(《性、谎言、录像带》)等。就是很多现在改拍商业大片的导演,当初也是从独立制片起家的,而他们那个时期的作品往往更有艺术灵气和才华,例如马丁·斯科西斯的早期作品《出租车司机》、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大白鲨》等(另,有人曾做过统计,每年的奥斯卡超过一半的参赛、提名及获奖影片都是独立电影公司拍摄的)。
美国的中小投资电影之所以能够得以存活和发展,与独立制片制度和独立制片市场密不可分。独立制片制度和市场堪称美国中小投资影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而像米拉·麦克斯公司这样专门发行优秀独立制片影片的机构,以及桑丹斯电影节这样专门为独立电影评奖和颁奖的电影节,特别是美国独立电影协会创办的美国电影市场(AFM),更使得美国的独立制片影片能够成为一种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气候(如今,AFM已经成为北美洲最重要的电影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最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协会和市场,所以中小投资影片找不到投资、引不起重视、进不了市场。类似宁浩《疯狂的石头》这样小投资影片的票房奇迹,也只能是一个个案,而不能被其他人复制,成为普遍现象。
现在我国一些理论家、评论家和投资人、制片人,一味强调创作者要改变观念,注意市场,掌握拍类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技巧(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把拍不出优秀的中小投资电影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创作者缺乏市场观念和不具备拍商业电影的技能,却不重视独立制片的制度和市场的建设。岂不知,光创作者有拍摄商业电影的意识和技巧,而无与之相适应的软环境来保障和激励,是不可能出现拍商业电影的导演群落的。正如宁浩和《疯狂的石头》不可能接二连三、成群结队地出现一样。
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中影集团公司已经启动了一项对不同层次的导演进行不层次投资的计划,使得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有可能通过不同层次的锻炼获得拍片机会。也使得那些在拍小投资影片方面取得成就的导演可以不断升级。不过,就大的市场环境来看,要想保证中小投资影片能够获得与投资规模相适应的市场回报,还不是一件易事,还需要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做很多工作。否则,光有制片部门一个方面的积极性,还是成不了气候。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是不是要让所有的导演都走类型化和商业化这一个路子?需不需要保护导演选择个人擅长的影片样式和风格的权利?例如,是不是要让贾璋柯也去拍《爱情呼叫转移》或《命运呼叫转移》?让王小帅也去拍《五颗子弹……》或《千钧·一发》?让应亮也去拍《疯狂的石头》? 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电影不是会越来越单调、路子越走越窄吗?
从美国独立制片的经验来看,人家并不是号召大家都往一条道上挤,都来拍所谓“类型片”、“娱乐片”和“商业片”,而是强调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所长,搞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电影类型问题上也不是一味地强调熟悉某一种类型,而是注重类型的混合和在混合基础上的创造。总之,一句话,保持独立精神。而一部优秀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具备这种独立精神——包括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就中国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要完全做到像美国独立制片那样运作当然不现实,但他们的某些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毕竟在独立制片方面人家比我们走得早,有经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