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作杂谈娱乐 |
分类: 电影世界 |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对《火车一响》剧本梗概的意见
从总体印象上来说,现在这个提纲与原来写出的两稿剧本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前两次大家提的意见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个题材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不停车,为什么要停车。不把这两个问题回答好,再热闹也无法成立。
现在作者之所以跳不出来原来剧本的模式,根本原因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有几个认识上的疙瘩没有解开。
在生活中这是真事,真事中这一分钟小站就是把火车整停了,怎么写到剧本上就这么多事儿呢?作者可能想不通这一点。再说了,自己想写的就是热热闹闹的一段生活故事,看了热闹热闹,好看好玩就得了。咋就揪着过不去呢?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作者写的是提了速的火车再停下来。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个真实的“个案”,然而把它反映到了艺术上就成了典型,就有了学习和指导的意义。如果不把“为什么不停车,又为什么要停车”的事讲明白,铁路还提不提速?是不是不停车的小站附近的人都可以要求火车停下来?这势必影响极大。这个影响,就是艺术的作用。这个题材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好玩一下就可以的题材。
火车不可能为了小村农民的一筐菜、两挑葱等等的零担生意停下来,一定得是可以装一列车的大宗蔬菜,也就是大农业。然而,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停一分钟能够装上车的事了,恐怕得停几个钟头。要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开专列了。所以说,这就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叫一分钟小站也好,叫别的什么名字也好,都无法使人信服能把提了速的火车整停了。
前两次大家谈的意见中,提到了这个小村是周围的绿色蔬菜集散地,也提到了这里有个“集约化”生产绿色蔬菜的公司等等,其实是从这个小村位置的重要性上说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火车能够停下来的条件。现在看,这只是一方面。“为什么不停车”,肯定有铁路局的考虑,可能这个考虑不够全面,所以当着村民们有反映时,他们会进行调查,不会只是蒋分利一去找,局长就同意那么简单。因此。在前两次对剧本提意见时,大家也提到了铁路局的问题,希望作者注意。因为这是矛盾的对立面。因为火车不停,才想法让它停的,这就是一对矛盾。不写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那么“为什么要停”就回答不了。现在剧本只是写了火车没停,村民们的乱蹦哒。这乱蹦哒能解决火车停下来的事情吗?根本解决不了,只有铁路局才能够解决。所以,十分恳切地希望作者重视这个意见。
下面具体地谈一下意见:
1、开头是村民们在小站上等,“拎筐挎篮”的等车。这就说明是零散的小商小贩式的贩菜。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是说大天去,也无法使人相信火车能停。火车提速总不能为了你们这几筐几篮子菜停下来吧?这就是它不说服人的最形象的地方。因为不是大宗的菜,不影响大局。
2、如果这里是绿色蔬菜的集散地,那么当着火车不停的事件发生后,村长蒋分利头一件该干的事不是到处跑着找火把火车停下来,而是肩拉人扛先把菜运出去,要不就全烂了。在这么干不是办法的情况下,他才会出去找门子如何解决。现开山修公路那是不及的,人拉肩扛也不行,这才想到能不能让火车停下来。火车当然是不可能停,怎么办?开一个专列也行!专列,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
3、现在关于上访的戏,始终没有跳出原来的思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凭啥你蒋分利可以蹦来蹦去的找人,别人就不行?你找人不也是一种上访吗?这样就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了。如果能够这样修改,可能会好一点,即:他们四个知道村长让大家找关系,找了关系还给钱,这事差啥不干呐?于是他们绞尽脑汗找起关系来,一个人想到:我老姑婶家的二大爷的三小子在北京。这拐多大个弯呀!再说了,他在北京也跟铁路没关系呀!咋没有呢?听说他二小子的对象的公爹是铁路上的呢!这样其他几个人就咕捣她去一趟北京,这事儿得当面求人家。她说自己不认道儿,转个圈就懵。这样就得有第二个人陪着。陪着的人说自个儿胆大记道儿可不会说话,谁谁巧嘴灵舌的,这样就成了三个人,推三挡四的就凑成了四个人。这四个人出发,再有蒋分利阻挡。蒋分利阻挡,也不再是阴挡上访,而是你们这一走,不是没头的苍蝇乱撞吗?
4、最好不是谁的女儿在北京,他们让人家在网上胡骂。这不大好。一来,在北京的是个大学生,怎么也不会素质低到如此程度;二来,这弯拐得太远。不如这个女儿就在通化。对这个小村没见过世面的村民来说,通化也是“大城市”啊。而且就说她在通化嫁给了一个开网吧的。那上网还不擎方便?再说了,就是查能查出啥来?
5、现在提到了港商的投资问题。建议不要是风刚来投资,如果要涉及火车停不停,那就应当是火车不停已经严重影响了与港商签订的绿色蔬菜输港的大事。如果此事再往严重里写,似乎应当把小日本也牵进来,这个小日本是准备在他们村投资建现代农业,既搞现代化大棚无土培植生产蔬菜的,规划都有了,设计图也有了,就差签合同了。这火车一不停,就是“路不通”,人家坚决要撤。这蒋分利能不急,村民们能不急吗?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把这个村说成是非同一般的地方才行。
6、而铁路局,最后不是因为蒋分利如何如何找才决定停车的,而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压力才决定在这里停车。这样火车从不停到停才真正合理。另外,关于这个局长,我还是建议写三场戏来刻划他。一场是他在市里的蔬菜批发市场看到的情况。他之所以来看,是因为他已经接到了不少的投诉。然而,他被人们误解为记者了。他也就乐得当个“记者”听取大家的反映。这反映中,最主要的就是蒋分利他们村子的反映,人们用各种交通工具也包括肩拉人扛把菜运来了,当时就冲着“记者”大发起牢骚来了。二场就是现有的,局长到小村来调查被村民甩菜赶走的误会戏。他因为彻底“记者”化,还背了个相机,戴了记者帽和摄影背心,让人认不出他来了。第三次才是他在路上的深切感受。但是现在是车误住,刘小鬼救他,这不好,应当是他亲眼看到蔬菜运不出去,路又不好,家民的损失很大。他打电话调局里所有的汽车来支援。再加上日方要撤资、港商来求见,几方面的压力,使他看到原来的不停车没有考虑全面,要“科学决策”,于是决定为这个小村开一趟运菜的专列。
以上是我想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不一定对,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