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心大接力

(2008-03-24 06:09:07)
标签:

娱乐

分类: 文化乱谭
爱心大接力

我在题材论证会上的发言

    这个题材我十分的重视,原因是它让我看到了许多题材后面的东西。

    其实,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非常多。小娇一个人的病牵动了几乎全东北人民的心。这是我们这个社会民心善良的表现,也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慈善事业不发达的结果。可以多主题、多侧面的反映当今中国的现实。

    现在这些报导都是新闻性质的东西,远不是艺术。

    如果从新闻角度看,它有时效性。小娇没有挽留住,死了。可是这里面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却是不死的。如果说小娇死了,这个事情的时效就过去了,恐怕认识就有局限了。“泰坦尼克号”客轮都沉了上百年了,为什么美国的《铁达尼号》电影还激动了全世界?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了。别的不说,你看它里边的那个小乐队,在沉船的情况下还在竞竞业业地演奏,多感人呐!我们国家也拍过沉船事件的电影,五十年代石挥就导演了一部《雾海夜航》,就远没有如此感人,也远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差距在哪里呢?这个题材如果就写事件写过程,它就脱离不了时效性和新闻的局限,关键在于挖掘它的内涵。是什么感动了我们,是什么东西可以永存。

    它是个群像的东西,人物很多。搞不好就散了。但是你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罗马十一点钟》,它的人物也很多,为什么我们看的时候没有散乱的感觉,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没有看“纪录片”的感受?相比之下,我国六十年代拍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片子拍得当时也挺感人,为什么总有看纪录片的感觉,而且看过之后一个人物也没有记住?人物不在大小,普希金说过,每个人在他自己生活轨迹上都是主角。也就是说,在群像的剧作里,所有写到的人物都应当是主角。只有按主角去写他,他才会活起来。好比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里的工人卫队长马特维也夫,在他身上几乎没有戏,然而他却活了,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他那一遇事总是掏兜而且一掏总是先掏出枪然后才掏出梳子,梳两下稀稀的头发才说话。就这么一个小动作,就把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耗散结构是要功力的。

    这个题材可以搞成小片子,也可以搞成很有气势的大片。就看我们怎么处理了。

    我同意大家的说法,许多人拍这种题材失败了。他们失败在哪里?这需要研究。我们不能用别人的失败来阻挡自己前进。因此,我建议多研究失败,这比多研究成功要有用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