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鬼子来了》

姜文的作品《鬼子来了》,第二次看。
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震撼的作品,也是中国到目前为止最真实的反映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在那残酷的十四年抗战中的生活形态和心理形态。抗日何以要进行如此长的时间,除了敌人的强大和民国政府的退让之后,也有我们自己的善良和愚昧。这场战争离我们的时间越久,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越多。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要生存,当然也要有尊严的生存;他们很知足,这种知足来自于任何方向都行,只要能够将心比心。但是,战争泯灭了人性。战争使得人与人之间隔阂得是那样远,也使人性变得是那样的丑恶。正是姜文的作品《鬼子来了》,对于战争和人,进行了如此深入的探索。
我不明白它为什么要被枪毙。
有人说,是因为它严正曲了十四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的主流精神,是因为它严正曲了作为抗战的中国人的伟岸形象。看来,这个“罪过“着实不轻。然而只要我们把全片认真的看完,就会看到它对日本法西斯的本性揭露得是如此体无完肤,而对于中国人的善良表达得是如此朴素无暇,两相对照,我们恨的依然是日本鬼子,恨他们发动的这场让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的侵华战争。我没有感到马大三等农民们的愚昧,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无知。他们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以他们所能够采取的方式表达了对于日本人的愤怒。他们实在是太善良了,以至于产生了交换的幻想。这个幻想错了吗?也许他们把这个日本人和翻译杀了会来得更直接、更伟岸,可是他们讲的是信义,期待着那个“我”把人领走。这个“我”是谁?他们搞不清,但是他们遵守着“命令”。当着一切都变得不可琢磨时,无助而又手无寸铁的他们只有靠自己生存下去。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摄制出的最为深刻的一部表现抗日战争的影片。
这也是一部角度创新的表现二战中普通的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影片。它的人文价值,不会随时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下面,转贴的是eopulod写的文章,发表在凯迪网的影视评论专栏。请读他的原文:
但凡是抗战时期的电影,让人的感觉都是沉重和压抑的.残酷的历史,血腥的记忆.压抑在中国人的心里久不能挥散,只要是个中国人,如果不能以严肃的心态和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去思考这段历史,那么这个中国人几乎就是个毫无廉耻的中国人,这样的极端严肃和沉重的历史观,已经成为解放后,中国人的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几乎偏执的历史观. 我感到很悲哀.
世界是不断在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当日本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完全颠覆日本的历史价值观的时代中.中国人的历史观也开始有了更加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微妙变化.这就是出于对现实和人性本来面目的思考和肯定.
《鬼子来了》,我看到的是一个农民,地道的农民.没有文化,没有什么政治觉悟的群体,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更加令人信服和认同的表现.不再是意气风发的伟大领导者,更不是根本不可能在一个文盲身上表现出来的所谓觉悟和觉醒.而是顺其自然的,毫不做作的一个正常人的表现.
《鬼子来了》,决没有淡化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性,但是.这部片子却是实实在在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可以相安无事,可以共同存在下去的人群,在外力和一点屈辱的诱发下,双方不同的人性基础是怎么样走向互相毁灭的.
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压迫和反抗不需要理由和条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人性使然.
《鬼子来了》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什么政治觉悟的陈腔滥调,没有什么路线和决策的大条件制约,一切就像他会自然发生的那样发生了.这是人性的碰撞,不是为了路线,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厮杀和友善都出自于本性.只有在姜文的头颅落地,作为观众的我才感到了一丝的悲哀,毕竟,有些力量是可以控制和审判最纯良的人性的.这样的力量,是可耻的.
一个崭新的视角,一个最纯朴的出发点,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肮脏的政治会让一个善良的人去杀人,让最古朴的东西消失在人们的眼中。看到最后,更多的是思考,我很荣幸能够看到这部电影,看到一个独立制作人的灵魂,听到他如纯朴农民絮絮叨叨的家常一样的真话,在我看来,那就是最真实的东西,那就是真理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