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长影历来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但那是历史了。回顾这个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那时的电影战士搞的电影就是创新的。这个“创新”不但是指他们拍出了“七个第一”,而是指他们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业,比如:对口型翻译外国片,这在当时全中国都没有过;比如:把当家作主的工人形象搬上银幕,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那时除了一些伪满映来的人之外,多数人都根本不会搞电影。但是他们敢摸索,敢试验,终于创造出了新中国的电影,奠定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基础;刚刚解放,电影事业缺少人才,长影便连续办了四期训练班,为接收国统区的电影企业和发展自己培训了大批骨干,这使得长影成为向各个电影制片厂输出人才的“摇篮”。
然而,四顾现实我们还是摇篮吗?
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艺术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愿意为我们服务,他们宁肯去当“北漂”也不肯屈尊;我们自己的人员已经严重老化而且人才出现断层;现有的管理人员和创作人员不管是留职的还是内养的,电影观念都已经老化和陈旧到了可怕的程度然而却丝毫也不认识,而广电总局提出的“青年电影导演基金”是交给中影集团来操作的,根本没有也不会把一分钱投向我们厂。这些就是长影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个新的“摇篮”。
这个梦想可能成为现实吗?我不知道,但是我起码在作这个梦。放眼海内外,青年电影爱好者的群体是多么庞大啊,光大学里的各种电影社团就多如牛毛;网络上的“电影圈子”更是如过江之鲫;QQ上的“电影群”也相当活跃。“影迷”世界中也在涌动着自己创作的浪潮。而且,现在不断爆出群众自拍电影的讯息。吉林省的农民创办了自己的“农民电影合作社”;山东大学的电影社团拍摄的《马家爵》在各大学上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某大学拍摄的数码电影前不久已经获广电总局的批准可以正式公映。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非专业的电影创作浪潮正在蕴酿和生成。作为专业的电影工作者,我们在这当中难道就没有作为吗?
以上说的一切,就是我这个“电影摇篮”梦的现实基础、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我相信这个梦能够变为现实。因为我坚信电影一定会重新辉煌。电影是年青人的艺术,它的末来蕴藏在青年一代当中。
长影的未来也蕴含在年青人当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