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大灌篮>

(2008-02-11 06:46:08)
标签:

电影评论

文化

分类: 电影世界
 

说说《大灌篮》

说说<大灌篮>

 

    从七号大年初一周杰伦的片子《大灌篮》公映以来,居然难得有影评。特别是那些周杰伦的粉丝们,不知这次为何如些肃静。雅荻的这篇评论一发表,我立即转来。因为我没有看这部片子,所以我也无权对此片说三道四。

 

    1、《大灌篮》片名不错,没有《功夫灌篮》那么直白,前者更青春,符合周董粉丝市场定位,后者太直白,而且容易让人提前对片子有刻板印象。

    2、片子很傻很可爱,但抓准了周杰伦魅力所在,此次以“傻”取胜,它自己把自己定位先处于海平面以下了,让任何观众和评论者已经不好意思批评它傻了。

所以《大灌篮》自降姿态的傻憨气质,加上宣扬简单直白的主题、世界观,最后的效果就是“很许很三多”。

    3、导演水平的确不怎么样,但重在娱乐,重在本来预期不高,预期高的也都是在周杰伦身上,而不是情节、人物、故事,所以入影院的观众,基本都能得到满足。

可见,观众前期预期很重要,这一点上,《大灌篮》宣传定位基本有效。

    4、从命运呼叫转移开始,到现在,这是最适合过年过节看的一部片子,你想从里面读出些心酸、苦闷、绝望、悲观的可能性为零。

    5、票房我还是坚持认为应该是可以过亿,过多少不知道。我去影院看了第二遍《长江七号》,还是觉得跟最初市场预期会有差距。本来如果《长江七号》正常发挥,估计《大灌篮》不会有多大空间,但前者没想的那么好,后者没想得那么差,票房中间每部至少都会有不少于3000万的变化,两者票房差距比之前预期至少就少了6000万。周董粉丝虽然绝对人数不可能跟周星驰粉丝抗衡,但《大灌篮》绝对是一部让粉丝忠诚度很高的一部影片,简单说,周董粉丝会愿意去影院看三遍《大灌篮》,相反《长江七号》再感人,不是一部值得反复去影院看的电影。对周董粉丝的力量的认识,是从上一部影片观众在影院里不断尖叫“太帅了”让我感到震撼,之前《头文字D》都没有,而这次影院里这种尖叫次数只多不少。前两天我去影院看《大灌篮》,我觉得银幕前的200多观众的反应的确不比银幕上喜剧效果差。

    6、从最终投资回报上,《大灌篮》整体上很可能比《长江七号》更赚钱,成本相差不少,起点就很不一样。

    7、国内观众喜欢川菜,口味要重,《大电影2》票房相对失利,一个是档期,一个是整体太均衡,没了那种辛辣味道。

《大灌篮》足够傻,但就是因为“足够”傻,再加上明星效应,就够卖钱。《长江七号》在口味上相对弱了些,但周星驰的号召力是勿庸置疑的,票房远超《大灌篮》也是正常。

    8、如果一句话来形容《大灌篮》,我觉得最形象的应该用一句青岛方言,但是要乐着说:“实在是太飙了。。。”(青岛话来念)前晚CCTV6《大灌篮》专题节目里黄渤就拿这个词晃点了一下周杰伦,当时周杰伦让黄渤用青岛话教他跟观众拜年,黄渤灵机一动,让周杰伦跟他学说:“飙乎乎的我给大家拜年了”,告诉周杰伦“飙乎乎”是“很真诚的”意思。周董真的就照办了,我当时彻底喷了,实在是“太飙了”。现在想来,黄渤很有想法,这个词正是影片最佳注脚。

    强调,我这里说的“飙”,并不是对《大灌篮》的贬义,实际上在青岛话里,这句“太飙了也是在不同语气下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的。黄渤节目里的幽默相信也的确是本土的青岛人最能体会其中细微的妙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是个人物[51]
后一篇:初五的贺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