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旋律的新走向

(2008-02-10 05:47:48)
标签:

电影探讨

分类: 电影世界
主旋律的新走向 

    新浪论坛上的redsun0998发文,谈从《亮剑》到《士兵突击》看中国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新走向。这里特转贴过来,共赏。

 

    继《亮剑》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创下超高收视率之后,又一部被观众叫好的连续剧再创奇迹,那就是07年末在央视黄金档多次播出的《士兵突击》,“许三多”这个名字也于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
    时隔一年,这两部主旋律电视剧相继创下收视奇迹,赢得了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是它为中国电视剧拓展了一个新观念。我们中国主旋律电视剧不好看的原因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概念化——说人话没有人味,而这两部电视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了人情味特别浓厚的人物。以前的影视剧中多以塑造英雄为主,主人公的形象过于高大全,人文的一面是萎缩的,人物不丰满、没有层次,概念化的人物居多。
    拿《英雄》来说,它的电影观念完全在于视听的这样一面,而人文的一面实际是萎缩的。《英雄》当中的台词就是个人的痛苦不算痛苦,赵国的痛苦也不是痛苦。《英雄》就把个人无名化,它的主角就叫做“无名”,导致了有些观众的反感。就是在强权和专制之下的和平,忽视个人的痛苦,是违背世界潮流的。
    再来看《亮剑》,吸引我们的首先是它独特的影调。抗日战争时期用青灰色调,冬日的荒原上隐隐有杀气;抗战胜利后用土黄色调,透着浓浓的怀旧气息。然后便是被那个永远歪戴军帽、嘴上挂着狡黠微笑的李云龙征服。 
    都梁的剧本,主角总是特别有看头。《血色浪漫》看的是钟跃民,《亮剑》看的是李云龙。而导演张前在塑造人物上的功力也不容小觑。《和平年代》里的秦子雄,《背叛》里的宋一坤,在众多电视剧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 
    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 
  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有时还用这种智慧在上司面前装傻充愣。 这样一来,李云龙的形象便不再单一,而是丰满并且有层次的。 
  为了突显李云龙的个性,编剧为他设置了一个朋友,一个对手。 
  朋友是赵刚。他和李云龙,一文一武、一静一动,性格完全相反,却志同道合,做了几十年的好兄弟。他们的冲突是性格上的冲突,他们的矛盾也是小小不然的矛盾。打了一辈子,每打一次感情却更深一层。 
  对手是楚云飞。他和李云龙棋逢对手、惺惺相惜。政见不同却有着心灵的默契。 
  在与赵刚的情谊中,与楚云飞的较量中,李云龙的形象被更明晰地映衬出来,故事也因此感情饱满并精彩好看。 
  全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居然全是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几度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也就是剧中所说的“亮剑”精神。这精神通过小人物的事迹展现出来已经足够,剧中人反复用台词阐释反觉苍白累赘。 
    而今年最为火暴的《士兵突击》,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许三多!而扮演许三多的王宝强更成了春晚的座上宾。这个典型地借用了傻根-阿甘的类型化或符号化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出现,基本上以他的“在场”作为主线结构故事。围绕着他的是身旁一群“高亢而华丽的男人”。
    他有着最为“人性”的举动,让我们得以从凡人的角度来体验士兵的生存状态。主人公的形象是生动而饱满的,许三多,这样一个憨、傻、孬、木讷的人,经历了“从屁孩到孬兵、从孬兵到好兵、从好兵到一个成熟的人”这几个阶段。一出场,起点压得很低,你没法不为他感动。因为它会让你记起曾经的梦想,和为梦想做的所有傻事。
    这部戏采用的是最传统的第一人称叙事,所谓单视角焦点透视,而非《兄弟连》那样典型的“散点透视”,由此去写“群像”是完全没戏的。它超越了一般的军事题材,很多内容都可推及人生的一些极深刻或隐秘的层面。这已经超越了军事题材电视剧所习惯的内容和表达了。说《士兵突击》代表了国产电视剧的希望也不为过。在这里,高调已经换作一种类似家族罗曼史的东西,即钢七连的精神传承,所谓的普通一兵,最后也成了众人仰慕的尖子。我相信许三多能做到,因为“阿甘”这个人物类型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会取得巨大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成功,这是符合观众心理的。
    通观两部戏的成功之处,可谓一脉相承,人物不再高不可及、打上类型化的标签、让我们遥想战火纷争的英雄年代。而是切实地贴近了观众的内心,鲜鲜活活的存在着。多少年后,我们仍将记着“李云龙”,“许三多”这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和他们带给我们的笑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是个人物[50]
后一篇:是个人物[5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