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片仍需努力
勇风作的此文对中国大片目前的创作状况进行了剖析。见仁见智,看后自有收获。
我常看的某都市报把《投名状》和《集结号》狠狠捧了一回,说他们叫好又叫座,终于为中国大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于是我被这两部片子吊足了胃口。
对于两部电影的大致情节,我通过报纸和网络也略知一二。两片的题材都不能算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是既然是大制作又有媒体的盛赞,就有充足的看的理由(当然,我还是不会上电影院看,原因是我觉得中国的电影院的昂贵票价花得不值,这个我以前有专文论述就不多罗嗦了)。
于是还是看影碟,也许这样大片的观感就大打折扣了,不过我觉得不妨碍我对它们的总体的欣赏和分析。从第一印象说,我对《投名状》没觉得有多好,倒是《集结号》让我有些感动,看罢也思考起战争的问题、珍惜起生命并体会到和平年代的美好。后来害怕自己没完全看懂这两部电影,我就到某著名娱乐频道看了其采集的各方面的评论,发现还真有一些与我感受略同的大家。
对媒体炒作的《投名状》和《集结号》的所谓PK,无论是票房的PK还是影片水准的PK,我不想煽风点火。我只说纯个人的感受。先谈《投名状》。《投名状》的战争场面和老谋子的《英雄》比明显差了一截,更别说国外著名的一些古代背景的战争片了。在整体灰暗的色调下,战争的肃杀残忍也许能感受到,但是没有震撼力,这正如它的主题,似乎想说明兄弟之情如何经不住利欲的诱惑(所谓“兄弟之情靠不住”),但是却诠释得很苍白。他们纳投名状结拜兄弟,不是自发的而是赵二虎为首的土匪为了在投靠官军前有个保证。影片的核心人物本身都很矛盾,比如似正似邪的庞青云,片尾部分他在独白里说总有一天大家会明白那俩强奸民女的人死得值苏州的俘虏死得值连赵二虎也死得值,而影片没有明白告诉观众这个他自认为的“值得”是什么,我仔细回想就只从庞青云后来在慈禧面前为江苏百姓免三年税赋捕捉到了一丝答案。庞既象阴险的野心家但又似乎不是,然而影片中人物的复杂又不能用人性的复杂去很好解释,倒有点塑造得模糊不清的感觉。
影片感染我的时刻几乎没有,即便是最后阶段的高潮部分,无论赵二虎的死还是庞青云的被刺,都没有足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另外金城武时不时操着生硬的普通话的旁白让我非但觉得多余而且感觉别扭。总体上,我还是认为它是一部由几个大牌明星支撑起来的大片,它比《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片的进步只是故事讲得更完满一些,难道中国观众要的就只是大制作加不算瞎编的故事?
《集结号》则要好一些,它惨烈和血腥的近景战争场面当然是学了《太极旗飘扬》,因为请的就是那些韩国人嘛,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拯救大兵瑞恩》等片,不过还是让早就看过《太》和《拯》的我感到震撼。看着尸横遍野到处有残肢断臂的场面,看着一个连四十七个人,不,应该包括开场时的数十人血肉横非的伤亡,看着生命一个个倒下,你很难抵挡战争之暴戾、残酷的冲击。至于此后连长谷子地为全连人的牺牲追寻真相讨回公道的过程,因为谷子地的执着和义气还算感人,不过因为最后的结果太理想主义也太主旋律又失色许多(也许正因为如此,《集结号》很主旋律地在《焦点访谈》风光了一回)。我觉得冯小刚曾经设想的谷子地病死在追讨公道的路上甚至发了疯更接近现实更有意义,也会更让人震撼。电影最后,谷子地终于找到了他要讨个说法的团长,团长却已经在坟墓里长眠了-他也因为“认死理(服从命令)”牺牲了,所幸政委为大家主持了公道,所有四十七人都终于成了烈士。于是,没有罪人,只有“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样貌似深刻实则空幻的结语。对于战争的思索,不能说冯小刚只停留于此,但是至少电影呈现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级别。相比《战争启示录》、《细细的红线》(也译作《红色警戒》)等片对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生命的肆虐的沉重反思,这样的思考确实还很幼稚。即便与商业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极旗飘扬》等比,它从火候和深度上讲也有相当差距。
我感觉,从这两部所谓很被赞赏的大片来看,中国的大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无论从剧本的编写,从摄制的严谨,或者从思考的深度上讲,我们取得的高度还是很有限呐。虽然是商业片,不必过于计较其深度,但是从叫好的层次来说,我们确实颇多不足,希望媒体别过分夸大了它们取得的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