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欢笑让人哭
夏曦小子评《长江七号》
下午,在放电影院看了《长江七号》。刚到影院就觉得气氛与往常大不相同——电影院门口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进影厅时甚至要排队。进到影厅后,发现已经坐了将近半场人,而且引座员提醒我们要往前面或后面坐,因为其他座位几乎全卖完了。对于手中持有贵宾卡的我们几位来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待遇——以前,我们从来都是找最中间最好的位置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让我们重又找回当年看电影时的感觉。可以说,这是我们到放电影院看电影以来从未见过的景象。尽管可能与学校已经放假有关,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周星驰的魅力和信誉使然。
看电影的过程中场内笑声不断,气氛十分热烈,到了动情处,虽听不到唏嘘之声,但从开心大笑后突然的鸦雀无声,却不难感觉到大家和我一样有泪水溢出眼角。这真是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和满场观众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总之,影片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令人惊喜不断,深受感动。至于感动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因为周星驰非常好地把握了观众的认同点,把自己深挚的同情倾注到这对小人物——一位贫穷的建筑工人和他的孩子身上。由于感情真挚,完全站在这两个人物角度叙述故事,观众一下子就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随着那个小外星狗的出现,影片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和暴笑点,并把两个小人物的处境进一步推向波峰低谷,观众的情绪也不断地随之起伏跌宕,被两人的命运牢牢抓住。
观众认同——这是电影吸引和感动观众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难达到的一种境界(可惜,很多中国导演对此并不重视)。
而要想做到观众认同,首先要真正关注片中人物(特别是小人物),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而不能抱着把玩或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在这一点上周星驰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相比之下,同样表现小人物的《我叫刘跃进》就显得不那么到位,观众的认同感自然也就不那么强)。要实现观众认同,除了编导的立场和情感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要通过影片的具体情节结构使这种认同感渗透进观众的内心。我称前者为“内容认同”,后者为“形式认同”。这一问题在电影符号学进入精神分析阶段(即所谓“第二符号学”)后,受到西方理论界和创作者的高度重视。可惜在我国,这一理论只有很少人了解和认真对待。而一些电影理论家自己不认真学,也反对别人学,真是浅薄得可以。
我不是说周星驰因为认真学习了电影符号学才懂得观众认同的道理,而是说他对此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和清醒的自觉(冯小刚在这一问题上也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集结号》)。作为一位优秀导演他深知,每位观众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极为柔软敏感的部位——对小人物和弱势者的同情心,只要找准这个部位轻轻一碰,就会让人感动得落泪。而《长江七号》正是这样一部触动人们心灵敏感部位的温馨感人的电影。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长江七号》上来吧。我认为周星驰这次的转型非常成功。他从功夫喜剧片——《功夫》一下子跳到科幻喜剧片——《长江七号》,简直让人有些惊愕——周星驰真是个电影奇才!两年不见竟做了这么大的跨越。在这一点上,他又和冯小刚一样——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冒险尝试完全不同的题材领域和样式风格。
该片另一值得特别称道的地方是想象力的驰骋恣肆、天马行空。无论是影片的整体构想,还是小男孩与那个小外星狗的关系,以及小外星狗的各种特异功能和千变万化的动作表情,都出乎人们的常规想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而这也是我们内地编导的一个弱项,因此,更应该向周星驰学习。
至于影片的总体风格,我想以带有黑色幽默(或曰无俚头)色彩的温馨喜剧来概括。周星驰和他儿子的表演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而其他人物的表演则带有浓重的周氏无俚头喜剧色彩。从这些人物身上,也不难看出《功夫》等影片的影子。
在看完影片后座谈感想时,报社的记者小齐让我们给影片打分,绝大多数人都给影片打了95的高分,可见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影院的徐经理今天也分外高兴,据他估计该片的票房能超过两个亿。但愿如此,这样的好片子仍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甚至天真地祈望,最好能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弟都免费看到这部影片——尽管我知道这不现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