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人千面的历史

(2008-01-27 06:46:35)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世界
千人千面的历史

   电影《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此文系该国玛尔卡所作,刊载于文汇报.

    
    事件让位于平凡的生活场景。影片仅仅截取了生活的一段截面,细水长流的生活中自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下每个人的状态,才是导演真正关心的东西。
    与那幅看起来历史意味十足的海报比起来,影片走的是另一条路:只和柴米油盐的日子有关。独居的退休老人如往年一般、为充当小镇的圣诞老人做准备;酗酒成性的历史老师一宵酒醒,继续狼狈应付一屁股债务;小镇在这个冬日看来与平日并无甚差别。略有意味的是这个日期——是年12月22日,距离那场大变革已过去了整整16载;其中唯一蠢蠢欲动的,是当地电视台的老板,他撺掇着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亲自主持一个特别谈话节目,主题便是:16年前在我们这镇上,究竟发生过什么?
    这个煞有介事的谈话主题已然让人忍俊不禁,而将退休老人与酗酒教师选为嘉宾、更是直接为影片注入了诙谐喜剧的元素。柯内流·波蓝波宇在其执导的这第一部长片中,用上了自己曾经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则同主题谈话节目,历经五年的酝酿,《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呼之欲出。归根结底,说的是人的生活,一群罗马尼亚普通人的生活,在柴米油盐家长里短间,哪里还有血或火的影子?导演聪明地避开锋芒,悠然辗转于几位主要人物中间,连摄影机都显得懒洋洋,让主角儿们在面前颇为狼狈地出入,直到影片过了大半,两位嘉宾才与焦头烂额的电视台老板一齐在演播厅就座。
    导演坦言电影结构上的灵感来源于吉姆·贾木许的《法外之徒》,即分别跟随主要人物平行展开的三条叙事线索,之后在影片后半段拧成一股。当然这次波蓝波宇做得更加纯粹:第一部分以片断形式作白描,表面上随意且平铺直叙,实则暗暗将三个人物的身份、个性、社会角色等一一交代;而在第二部分则笔锋一转,一个封闭的空间(局促的演播室)与一段固定的时间(谈话节目时长)恰到好处地汇聚了三者,继而以达到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闹剧式高潮。节目现场的简陋、摄影师的“业余”与台上三位言辞、行为间的种种不和谐共同将一个看似严肃的话题推向戏谑的讽刺,而观众通过现场热线揭穿嘉宾的谎言,更是意料外地火上浇油,让之前主持人勉强维持平衡的种种努力付之一炬。
    面对历史,每个人都提供了不同版本,彼此间矛盾层出不穷,却都迫不及待地试图对发生的一切作出自己的解读。导演也悄然位列其中,整部影片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波蓝波宇创造出的一个“第一人称”现实,在这个现实中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经人改造过的历史,千人千面。导演完全无意借此发表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评判,用他的话来说:“那与电影格格不入”。与当下这批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大多数作品类似,他以非批判的态度勾勒过去、描绘当下,或荒诞诙谐、或平和有力,人物的生活状态始终位于中心地位,微言大义。
    波蓝波宇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扬·维梅尔为自己在美学追求上的“精神之父”,他毫不讳言这部长篇处女作对维梅尔的借鉴,而众所周知,在维梅尔的画作中,事件让位于平凡的生活场景。影片也仅仅截取了生活的一段截面,细水长流的生活中自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下每个人的状态,才是波蓝波宇真正关心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词禁
后一篇:问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