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青年电影人絮叨电影[1]

(2008-01-25 06:46:07)
标签:

电影探讨

文化

分类: 电影世界
与青年电影人絮叨电影[1]

    看了你们拍的几部短片,觉得你们在电影语言上有误解。

    从镜头运用上看,你们十分推崇长镜头,甚至推崇到了极致的地步。这表现在画面上及乎全部是大全景,而且一个大全景接一个大全景。我理解你们在追求一种镜头内在的意境,想要通过长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可是,你们忘了电影本身的特点,它在欣赏群体面前是有强制性的,即让你看哪里你才能够看到哪里。简而言之地说这个“让”与“不让”,就是创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所在。

    安德烈·巴赞在提出“长镜头”理论时,是为了强调画面的真实感和连贯性。即:电影本性中的真实性。他对爱森斯坦提出的“蒙太奇”理论的局限性提出的不是挑战和否定,而是重要的补充。在巴赞的“电影手册”周围团结了一批年青的电影工作者,他们运用“长镜头”掀起了法国电影的“新浪潮”,创作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电影名片,也就此诞生了一批电影大师。但是,既便是“新浪潮”中的优秀之作也并没有完全排斥“蒙太奇”。

    明确地说:长镜头与蒙太奇作为电影语言不存在谁劣谁优。

认为长镜头就是“现代电影语言”,蒙太奇就是“落后的电影语”,显然是偏颇的。而且也是一种误解。正因为你们有了这种误解,所以你们的这几部短片在艺术上就缺乏艺术感,让人觉得十分的沉闷和枯燥。甚至觉得无法看下去。你们说,你们追求着一种风格,也在进行着一种试验。其实,类似你们现在的这种试验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电影诞生之初的头二十年,就已经有人试验过了。例如美国就有人拍出了只有一个镜头的《帝国大厦》。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了。后来,也有一些人竟相比较谁的片子用的镜头最少。他们当中,有的片子拍得相当的漂亮,但是请注意,在他们的长镜头运用中他们强调了内在的场面调度。也就是让画面中的人物和物体运动起来,在运动中形成景别。这一点是需要水平很高的导演技巧才能完成的。你们拍的片子里,就缺少这种内在的场面调度,镜头虽然很长了,但是画面里面的人和物都没有运动起来,也没有形成丰富的景别,这自然就造成了失败。

所以,认真的研究电影语言,研究电影语言的修辞,是十分重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