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随想录[20]
刚刚看完一部描写粉丝的片子,没有兴奋起来。
这个剧本以前我们进行过讨论,大家认真的提出过一些意见。但是看了片子却发现我们的意见都白提了,编导基本上一条都没有接受。所以,看了片子后便觉得十分的遗憾。因为大部分问题是剧本中就存在的。按照摄制规律和流程来说,剧本在没有通过的情况下是不能够投拍的。但是,现在这一切都打乱了,制片人和投资商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的照拍不误,然后便是强按着脖子喝水,迫使你通过。由于我们的审查实行的是"政治标准第一",因此只要政治上没问题便一律放行,至于"艺术标准第二",实际上是连第末儿也排不上,根本“第二”不了,充其量也只是提点意见“供参考而已”。于是便出现了目前一些片子的情况,已经拍出来了没法改,“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此时便成了挡箭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剧本这一关到底还要不要把,或者严肃地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究竟是说说而已还是认真的对待。审查完毕,我很客气提出了这个质问。
我没说的是:这“艺术标准第二”究竟在审查中怎么体现?看来,只有艺术标准在审查中的正确地位确立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才能够彻底制止。否则
,甭想.
忽视剧本阶段的工作,是当前许多影片出现质量问题的关键之一。其实在中国的影视制作成本中,剧本阶段的成本是最低的。可是就连这最低的成本制片人或投资人也不愿意付出。这就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了。就已经审过的大部分影片来说,只要认真的修改剧本,是可以提高影片质量的。当然,影片的质量还包括其他方面,不全在剧本,例如电影观念、摄制水平等等。
这部刚审完的片子连同以前审的几部片子,让我进一步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厂的导演拍了片子不由他所在的制片厂出品却拿到长影来挂标?这就不能不注意来挂标的片子在电影观念和艺术质量上究竟如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