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与探讨
——致青年影视爱好者
王学博是东北师大传媒学院的学生,在读大四。不久前,他把自己独立拍摄和与同学一起拍摄的四部短片交给我看。这四部短片分别是《在屋檐下》、《清水里刀子》、《旱年》、《沙枣》。对于年青人的影视作品我历来比较关注,这送上门来的观摩机会自然不会放过。看过之后,我与他当面或在QQ里聊了一些。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
我很喜欢《在屋檐下》的摄影和画面。尤其是它的野外夜景和工棚外夜景,像油画。很美。这个戏虽然很短,但是道出了民工性无柰和性饥渴的社会现象。也许是因为太短了,应当展开的没有展开,工地也不象是工地。
《清水里的刀子》这个戏,拍摄得过于沉闷。从电影语言的角度上来说,该看到的都没有看到,也就是俗话说的“镜头没有给上去”。比如,父亲磨刀时,应当有牛与刀的反复交替,以强调牛都懂人要干什么。
《旱年》因为卡碟,没看完也没看全,断断续续的。给我的感觉是稍差。留家的女人的闲饥难忍和善良,没有很好的发掘出来。因为采用全部是大全景和中景表现。看不出人的心态变化。
最后一部因为卡碟打不开,所以没有看。
综合看,发现你在艺术上或者说影视语言上比较欠缺一些。这是你今后提高自己时应当注重的方面。影视语言也讲“主谓宾”的。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综合起来运用会达到很好的语言效果,它们之间不存在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问题。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也不是说巴赞就先进爱森斯坦就落后。千万不要产生这种误解。这是其一。
其二,作为电影来说,它的镜头轴线是全——中——近。特写是它的极端镜头。当着场景交待完毕后,电影多以中、近景为主进行讲述了;电视则不是如此。电视的镜头轴线是中——近——特。它很少用全景讲述故事。你现在的几部片子里都大量使用了全景,看着就比较沉闷,没有变化。再就是大量的使用了客观镜头,没有对象之间的主观镜头交流,这样看着就影响到情绪的舒展。比如《在屋檐下》,小吃店里包工头坐在他们对面,说你们发工资了,便也点了几个菜。这里就缺少人物的主观交流镜头。没有对话的交流镜头,其艺术内涵是很丰富的,没有就影响片子的艺术震撼力。
其三,注意非戏剧化与情节,是两个概念。反对戏剧化强调生活并不是不要情节。
以上三点是我从你的三个片子感觉到的。希望能够引起你的注意。
不一定对,供你参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