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号吹得太响
曾经有一幅漫画,好像名字叫“越打越出名”。
罗南用调侃的口气夸这部影片,也指出了影片《集结号》艺术上的不足。给我的印象,他的指正就有“小骂大帮忙的意思”,帮着冯小刚的片子出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冯小刚在这部片子没有用人们普遍认可的名星大腕。这原本是他的成功,现在却被罗南说成是"问题"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集结号》用的全是名星大腕,还会有如今的震撼力吗?真正的大牌导演是不会靠名星来为自己的片子造势的,他们会用自己的艺术功力推出新的明星来。事实上,哪个当红的明星大腕不是某部走红的片子捧出来的呢?如果没有张艺谋、没有《红高染》,就不会有巩俐。这是最基本的事实。冯小刚这次没用自己的当家大腕葛优,是他的精明所在。如果真的用了葛优,那才是失算呢。因为葛优绝对不适合扮演《集结号》的中的任何一个角色。这次,他推出了张涵予。
其次,作为一个拍了许多部喜剧影片的导演冯小刚这次拍了战争片,这也居然成了罗南调侃的话题。谁规定的只许冯小刚拍喜剧片,不能拍别的样式的影片?《集结号》的成功证明冯小刚能够驾驭战争题材的影片,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也许冯导真的有“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有错吗?谁不想证明自己?问题在于证明的成果如何。罗南说他这次“转型”“不成功”。呵呵。成不成功得让市场说了算。如果观众接受并喜欢这部影片,那么冯小刚的”转型“就是成功的。再说了,仅仅拍了一部非喜剧题材类的片子就称其风格“转型”了,似乎也太早了些。
再者,说到特技,阿弥陀佛,他还说了几句好话。只是说到最后才椰榆了那么几句:像“这”个像“那”个了等等。他没有说到点子上。这部片子的特技效果得益于韩国《太极旗飘扬》摄制班底的制作。人家做得好,请人家来给咱们的片子增色有什么不好?各行各业都在讲“请进来”“走出去”,怎么艺术上就不能“请进来”?
呵呵。看到最后我明白了。罗南的确是在“小骂大帮忙”。他说“这只小号吹不响”,其实他想说的是“这只小号”吹得太响了。
下面是他的原文。他原题是:这只吹不响的小号。我改了。
现今的冯小刚与票房划上了等号,但凡其电影观众都会一窝蜂地去捧场,质量的高低倒是成了其次。这不龅牙每年都收回成本,盈利颇丰,还时不时地在国内东拿一个奖,西拿一个奖,好不热闹。冯小刚是个聪明人,知道单靠喜剧谋生观众迟早会腻烦,所以也会冷不丁地弄个《一声叹息》来,可票房不高填不饱徐帆老师的钱囊。这个冯小刚通彻反思自己电影的出路究竟在那里?古装也玩了可哈姆雷特在中国变了味道,数钱的时候虽痛快,但质量偏低确是龅牙心中的痛,那战争呢?战争比古装来得猛烈,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毕竟目前的年轻观众都是看着《地道战》、《地雷战》长大的,对战争英雄有着莫名的崇拜,外加近几年战争猛片太少,因而适时地拍个战争片的效果可能会比鳞次栉比的古装片好许多。
冯小刚这次动用了许多新面孔来完成其电影《集结号》的拍摄。众所周知,明星效应是电影最为重要的彩头。譬如大家在看《色,戒》时,认识梁朝伟肯定比认识李安的人多。这些年来,冯小刚也邀请了众名明星,刘德华啊,刘若英啊,葛优啊,周迅啊等等,可《集结号》却一反常态,生面孔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其中的奥秘又在那里呢?其实龅牙的用意有许多,可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转型”。
(一)聊“转型”
转型一:关于演员
大凡起初看龅牙电影的观众都是冲着“省优部优”葛优来的,《不见不散》、《天下无贼》太过好笑,这就给了观众一个错觉,就是假如有葛优这类明星在,什么导演都能拍出好电影来,无意中把冯小刚这个导演的角色给淡化了。《夜宴》也一样,周迅、吴彦祖这些都是好演员,他们都是能突破导演的高度来演戏。
冯小刚急需想要证明自己完完整整的导演实力,《集结号》就是其最好的“转型”载体。他请来的男女演员身价不高,知名度不高。用这些演员都能搜刮来2亿银子的话,那么龅牙就能睡得着觉,可以做他的“大师”梦了。按照目前宣传的力度,观众的热情来看,《集结号》的票房不会比《夜宴》低,定会赚个满堂红博个好彩头的。因而转型的第一要点是用不知名演员来替换大明星。
转型二:关于战争
冯小刚挺会审时度势,目光敏锐。现今战争片虽多,可多数都是好莱坞制造,所以本土的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就显得尤为珍贵了,难到这不是电影的又一噱头吗?这次龅牙算是买对蓝筹股了,必会有更多的观众进入影院来欣赏这个稀有题材的《集结号》。
当然用战争题材不单是冷门,是黑马,也是冯小刚来验证其导演本领的方式之一。你们不是都说我只会拍喜剧吗?这下我来个悲壮之歌来显赫显赫我多元化的思维,多角度的思路。
转型三:关于血性
说到战争片,就鲜有儿女情长了。《集结号》是个纯爷们的片子,婆婆妈妈的事情没,就是冲啊,打啊,杀啊,四肢分离,鲜血直流。与龅牙过去的贺岁片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转型的重要一面,也是其幽默向血性过渡的一面。相信在以后的电影中,他会减少喜剧风格的拍摄,越来越关注人性分析题材的剧本。《集结号》中的连长谷子地血气方刚,整一个彪悍的“李云龙”式的人物,在龅牙之前的电影中从没有出现过这种类型的男人。他打战英勇,为战友讨回公道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这个人物的出现也是转型的信号,便是从现实主义开始走向悲壮主义。
转型四:关于大师
其实冯小刚真的很想证明自己就是中国的“斯皮尔伯格”,认为艺术加上票房就是大师的体现。先不说斯皮尔伯格排不上大师的行列,单说龅牙的水准实在不够世界级的,大师还离他很远,这次所谓的转型“一”、“二”、“三”其实就是为“四”服务的,但质量不高的《集结号》令冯小刚进步不了,倒也不拖后腿,算是差强人意吧,总之原地踏步对于导演来说就是退步。现在社会在讲与时共进,导演工作也是如此呵!
综上所述,冯小刚这次的转型并不成功,答卷也不出色,可《集结号》中依旧有亮点,能够使大部分的观众都陶醉在“大男人”激昂情感的迸发之中。
(二)聊“特技”
既然没有明星参与《集结号》,那么冯小刚就有更多的充裕资金投入到特技制作当中。论实力,这部片子的特技做到了中国战争片的极至,序幕赶上了《兄弟连》的水准,大呼过瘾。
电影从一个九连围剿守城的匪军说起,战斗场面蔚为壮观。子弹横飞,火炮轰鸣。当匪军的重型火炮对准指导员身前的瓦墙后,气氛立即达到了高潮,“轰”的一声,大墙土崩瓦解,指导员被炸得面无全非,全场的观众吓呆了。为何吓呆呢?因为化妆师太有水准了,把指导员的惨状做得惟妙惟肖,之后在旧煤窑阻击战时连队战士壮烈牺牲的模样也是可圈可点,真实度较高,可信度较高,震撼力明显增强。并且冯小刚用了大量的肩扛镜头来增添了动态感,面部的特写、大特写加重了悲怆的气息,算是独具慧眼吧。
可“特技”到了结尾阶段似乎不真实了,谷子地摇着土炮对准匪军坦克放炮时,观众看到了炮弹飞行的轨迹,这架势跟《黑客帝国1》类似,人家是科幻片没事,可你是战争片啊,弄成这样不伦不类,蛮好笑的。聊到好笑,那就再来聊聊其他好笑的地方。
(三)聊“好笑”
毕竟冯小刚是喜剧出生,在严肃的电影会带点好玩的味道。谷子地的九连有个焦排长,也不知他的那个“姓”是不是太糟了,最后还真被火给烧死了。当那个焦排长喘着仅剩的几口气说到:我听见集结号了……周围众战士大喊:焦排长,焦排长!那么多“姓”你不用,单用一个“焦”,“焦排长成了烧焦的人”这喜剧色彩是不是太浓了些,跟悲怆也划不上等号。
战斗是《集结号》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情感戏,龅牙在处理情感时不地道,都是匆匆带过,有点煽情可也是虚情假意。这跟好莱坞有太多的不同,人家好莱坞就是巨煽情,能够让观众流泪,可本片却是微微感觉,毫无没有震撼,有几出戏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些的。
在插满无名烈士的坟墓前,冯小刚适时地上移机位,企图用广角镜头来映衬青山埋忠骨的场面,可效果不好感觉不够大气,场景布置地也不够宽敞,其实有电脑特技在只要稍微再用心点就解决问题了。
大烙饼与寡妇的爱情是谷子地一手策划的,但草率的一笔点过使这段故事情节特虚弱,亮点没有不说反倒成为了多余的细节,存在不存在都无所谓,就是浪费了这大把胶片。当谷子地去煤窑挖掘兄弟们的尸骸时又是简单明了,总感觉不出这个主角人物的情感迸发,这或许就是演员演技的问题了,在短时间里想表现人物的炽热情感实在太难。但假如龅牙能够着重花笔墨来刻画的话还是有希望出彩的,可惜他没这么做,所以《集结号》就成了武戏精彩,文戏虚弱的又一典型,之前的一个典型是李连杰的《霍元甲》。
聊了1、2、3,还有4、5、6总之《集结号》的质量并不太高,不过原著还不错,编剧刘恒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冯小刚第一次深度剖析人物的尝试算是“悲喜交加”,现在对他就两个希望:一个继续启用明星演员,另一个就想看看他拍情色片会是什么样的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