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漏洞、驴唇和马嘴

(2007-12-18 05:35:07)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电影世界
漏洞、驴唇和马嘴

     萧韩说《投名状》名字就驴唇不对马嘴,因为片子没有出现杀人以作投名状的情节,所以他说:驴唇不对马嘴。其实,片子原版中是有庞、姜、赵三人各杀一人拜把子投清军的情节,删了。这一删,就名不符实了。至于他指出的史实漏洞,还真是硬伤。没法儿,将就看吧。 


  投名状一词,好象最早出自《水浒传》,相关内容如下: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
  从这个意思上理解,投名状是种保证,也就是一个人要加入匪帮,你得拿出实际行动证明你的诚意,杀一个人之后,也就等于断了自己的退路,表明是真心真意要入伙,以后你也不可能再有回头路。
  再回过头去看电影里的情节,李连杰要带刘金二人去投军,二人自然有疑虑,需要李拿出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这个实际行动是什么呢?片中的情节是滴血为盟,结拜兄弟,不求同生,只求共死。但是,这是投名状吗?
  显然,与上面的意思完全不同,结拜成兄弟,好象并不能断什么路,也不能表明是否真心,这种行为只是单纯的拜把子,与“投名状”一词应该完全无关。纵观整部影片,也没看出哪个情节与投名状有关,但在金城武的嘴里,反复地唠叨着“投名状”,投名状似乎成了结拜兄弟的保证书,不知道在古汉语里,投名状是否还有这层意思,但从《水浒传》里是看不出来有这种解释,所以暂且认为片名和片子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另外,再扯一下关于片中剧情的一些问题
  1、洋枪大炮。太平天国后期1860年,清军才组建了洋枪队,而攻苏州时是1863年,太平军竟然有了如此强大的枪炮力量,似乎比清军都要强大,这好象不太可能。
  2、关于太后。此太后显然只能是慈禧太后了,根据历史的一些资料,慈禧太后是1861年取得清朝的统治权,开始垂帘听政,不过此时另一太后慈安还没死,在这个阶段,好象是两个太后共同主持政事,还不是慈禧一人独霸。
  3、关于小李子。片中的太后好象喊了一声“小李子”,这个小李子似乎也只能是李莲英了。但根据史料,李莲英是1864年才开始进长春宫服侍慈禧,真正成了慈禧面前的红人是10年后的事情。而太平天国南京陷落正好是1864年,在这个时候,在朝堂之上跟随慈禧的显然不会是李莲英,应该是当时的首领大太监安得海。
  看片尾的演职人员名单,该片编剧好象有八位之多,这些问题似乎不应该出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