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之战
就可让《投名状》名垂影史
标题是司马平邦这篇博文的原题。我赞同说“舒战之战”是该片中拍得相当漂亮的一场戏的观点,不过是否可以名垂史,是另外一回事。这场戏起码说明我们中国的导演在拍大片的战争场面上并不逊于外国大牌导演们。
《投名状》的来源是《刺马》,那是部真人真事演绎出的传统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姓马,两江总督,于1870年就任之日被刺杀,所以叫“刺马”,而“投名状”似乎正是这个刺杀故事的动因。
投名状,一种黑道人物结义的极端方式,为了哥几个绑在一起,为了人人不能从此脱身(古人似乎更信人本恶的),于是大家都犯个杀人罪,我觉得这不是结义,而是结不义,最后维系兄弟的不是情义,而是不得已。
但不管怎么卖力的解释,其实如“投名状”所代表的这种男人间的情感与价值观(现在说男人之间的感情是同性恋还有人信,是义气恐怕没人信了)真的有点过时,这也是我看电影之前的最大担心,中国电影往往这样,电影里的人因为自己讲的道理感动得一塌糊涂,电影院里的观众却麻木不仁不为所动。
好在《投名状》有了这一场空前的舒城之战。
也没想到陈可辛,一个香港文艺片导演能把中国的冷兵器战争拍得这么男人。
舒城之战是庞青云(李连杰)、赵二虎(刘德华)和姜午阳(金城武)的发迹之战,800对5000,对手的那边是有枪有炮的太平军。
我想在《刺马》原著和张彻的同名电影里肯定是没有如此有战略有战术有场面有细节有必然有偶然的舒城之战的,如果找点相似的影子,《勇敢的心》里的步兵对骑兵之战和《角斗士》里的森林火攻可以相媲,但《投名状》胜在中国化,它不但表现了“术”、“勇”,也表扬了“气”和“义”。
庞青云以200步兵先血拚对手的火枪,那段如何把射程200大步的弓箭手送进对手火枪兵300大步射程之内的战术(牺牲200步兵敢死队),无论从电影语言上还是从军事语言上都是说得通的,更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的奥马哈海滩登陆战。
本片的武术导演是程小东,在《十面埋伏》里程小东已经开始尝试表现冷兵器战争的战术,这部《投名状》可以让程小东上升为国内这个领域的惟一大师了。
其实,之前的中国的武侠片一直是个人表演,而舒城之战是个人表演与部队混战的完美结合。
当第二波进攻——赵二虎率领骑兵出击的时候,刘德华一马当先的样子有点儿像《指环王》里对盔谷决战的最后关头甘道夫率领骑兵呈箭头状冲击践踏魔兵,但其实比那个场面更写实更有个人英雄精神,刘德华在马上的动作一气呵成,刀法上也不是乱挥一气,其勇武让人信服。
动作片最关键的是动作要让人信服。
等到庞青云最后出场时,他先是抡着大刀从马上摔下来,摔下来的动作颇为讲究,《指环王2》中有一个莱古拉斯飞身上马的经典动作,李连杰的这个背摔并不逊色。之后步下将庞青云拎着长柄大刀冲入敌群,杀人如砍瓜切菜,去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周杰伦也是这样拎着大砍刀冲锋,但那个城面太多的仪式感其实正是那部电影的失误,有点儿假,我想真正的古代战争如赵子龙长坂坡救主的场面,应更接近舒城之战的这段惨戏。
无论是预告片还是电影本身似乎都对庞赵姜三兄弟被重重围困的场面相当在乎,但这种“圆环套圆环”的阵形实在太一般了,已经被无数武侠电影使用,倒是姜午阳一刀结果了敌军指挥官,手擎人头登高振臂一幕,我相信一定会在中国的动作电影史上被重重记上一笔(虽然内地版删剪之后并无人头正面镜头),这种对惨烈战争的直视化表现的确称得上惊世骇俗。
真有点儿打破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度极限。
不过陈可辛处理得很好,刺激归刺激,但不血腥。
舒城之战中,庞青云被对手长矛穿透,赵二虎挥手断矛一小段兄弟三人的对手戏,也是惟一的一段“武戏中的文戏”,是投名状兄弟情的片刻催化剂,罗伯特·德尼罗和方·基默的《盗火线》的劫钞逃亡段落里也有这样的温暖时刻,虽然短暂,但感染力惊人。
早就听说《投名状》要把动作拍“实”,终于见识了什么才是中国功的“实”了,此舒城之战,足以给其它的中国的功夫片上一大课,足以让那些飞来飞去的玄虚场面羞愧得销声匿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