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片随想录[12]
看烂片是种折磨。
有部片子,写的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引种某个名贵的外国水果。这在艺术创作中原本应当是当做线头的事,提一嘴就可以了,可是该片的编导却偏偏用了全部的精力去写这种事的起始和挫折以及到最后试种成功的全过程。这个写法陈旧得让人感到可怕。因为它几乎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拍的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的故事的翻版。缘何时代前进了六十年,该片的编导不但没有前进一步反而退回到六十年前去踏步了呢?仅仅说“观念”落后是不足以解脱的。
把事件当作故事,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当作故事本身,是五十年代时许多表现现实生活的影片的“套子”,也是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相当一部分表现“改革”的影片的套路。在这部试种外国水果的影片中,反对种的人莫名其妙的反对,而且什么事也不干,专门在那儿反对;坚持试验的人,遇到一个一个的失败也百折不挠,却总是逢凶化吉。这让人不由得怀疑这个故事是从概念到概念编织出来的。所有的人物都成了故事的解说员,成了编导“意念”的传声筒。正因为此,所以这部片子才不可避免的惨不忍睹。
我感念于这样的剧本怎么能够投入拍摄?!
现在风行的说法是“剧本是一剧之本”,说现在没有好片子是因为没有好剧本。从这部片子的水平看,好似更加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然而我们反向思维一下就可以发现,关键是缺失识别剧本好坏的“伯乐”。这样烂的剧本,导演难道看不出来?制片人难道看不出来?投资人难道看不出来?当我们攻击编剧的时候,还是看一看自己的“水平”吧。电影毕竟是综合艺术,缺了哪个环节它也好不了。
时代已经发展到21世纪。中国电影再也不能走“注解”生活、“图说”政策的老路。否则,给谁看?!不管你打着什么美丽的旗号,也无法赢得市场和观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