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还是没啥
剧本的地位,都说重要。
然而,听编剧们说和听其他“舆论”说,却完全是两种意见。编剧说:不没是没剧本,是没钱!其他的“舆论”说,剧本肯定有,但是没有“好”剧本,有了“好”剧本,钱有的是!可是,这“钱有的是”却偏偏会在实践中变成一句空话。因为许多编剧都上过这种“钱有的是”的当。剧本交出去了,也被叫了“好”,钱却没了。昼夜的辛劳立刻成了无效劳动。然而奇怪的是,观众们普遍咒骂的“破片”、“烂片”却一部一部地在拍!是那些制片人、投资商包括导演们没眼光还是真的没有“好”剧本?如果他们认为本子不好,又何以前仆后继的向那些“破”本子投资?看来,这里边还有个眼光和水平的问题,能不能慧眼识出什么是“好”剧本来!
没剧本,还是没钱?在现今的影视界成了一个悖论。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第一个问题:忽悠
谁忽悠?制片人忽悠!片子没拍呢,上蹿下跳蹦得最欢的就是制片人,他们口吐莲花能把没有说成有的,甚至能把白的说成黑的。这就是炒作。问题在于他们在剧本问题上搞“买空卖空”式的炒作时,说的话相当忽悠。跟编剧,他们忽悠,那时他们象三孙子似的,什么好听说什么,什么可怜话最能打动人他们说什么话。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稿费压到到最低最低,却把拍摄成本说得最高最高,好像他手里钱有的是!只要你答应写他约的题材,这稿费还得分几次给付,绝不痛快的吐出来。一旦本子拿到手,他们便翻脸成为大爷,你想拿到余下的稿费往往比登天还难。
第二个问题:素质
现在的拍摄资金几乎百分之百的来自于私企,一个是房地产商,一个是药商。钱赚多了,要玩玩影视显示自己有文化了。制片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到他们那里去忽悠钱,他们也装模作样的“看”剧本。现今影视界那些烂片子,都是这些投资人投资的。所以,投资人有多高的素质,影视就呈现出多高的水平。而制片人是赚了钱就走人,管它什么艺术不艺术!
第三个问题:口味
每个创作者都有不同的口味。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编剧写的本子,导演拿到手必定要进行“二度创作”。不进行“二度创作”就不可能把剧本的文学形象变为立体的银幕形象。但是,对什么是“二度创作”,如何进行“二度创作”,历来看法不一。编剧辛辛苦苦创作的剧本,有的导演三五天就改得面目全非。剧本的“好”与“不好”,全然没有了界线。导演改过的本子,拍好了,是“导演的艺术”,拍砸了,就全成了“破”剧本的罪过了。可是,如果剧本不好,又为什么要接手拍它?
第四个问题:浮燥
编剧也要生存,创作成为他们的饭碗,这是勿庸回避的现实。所以,有许多影视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确是剧本存在问题。自己都不满意的剧本为什么要“卖”出去?急功近利是也。能够耐得住寂寞,潜心进行创作才能够写出真正的好剧本来,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可是面对浮燥的社会,编剧也坐不住冷板凳了。竞争又是如此激烈,要他们饿着肚皮去创作,难。粗制滥造的现象也就顺风而出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都没有说到根本上。不是没钱,也不是没有剧本。真正的问题,是没有伯乐。
伯乐,方方面面的。
钱重要,伯乐更重要;剧本重要,伯乐更重要。中国影视呼唤慧眼明珠的伯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