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你怎么办
在学习十七大文件座谈会上的发言
长影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说穿了就是创意产业。而创意产业,就离不开两个基本的内容,即:一个是策划,一个是推销。没有策划,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没有推销,就不知道干的结果怎么样,有没有价值。所以,什么都可以不重视,策划和营销却绝对不可以不重视。
我们现在恰恰在这两个方面是弱项。
在长影集团现有的机构序列中,就没有策划和营销的位置。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在办事机构的设置上依旧没有打破“行政管理”的组织模式。大家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可是这“一剧之本”由什么人来抓,由哪个部门来管?作为以电影创作为主业的文化产业集团来说,居然没有人管、没有机构来策划了,这是很可怕的。现在我们说“电影是商品”,这个“商品”我们生产出来了,可是却进入不了市场,那么就等于是废品。可是哪个部门来负责推销?也流于自消自灭的无人问津当中。因为没有负责任的部门,结果便出现了“庄稼不收年年种”的盲目局面,片子在拍,可是却极少有市场的反响。这说明,需要真正认识长影作为文化产业集团应当抓什么,到底怎么抓的问题,真正围绕着发展主业上下功夫。改革有没有成果看什么?看产品!
长影是一个富矿,可供我们开采的资源很多。
可是我们却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吃。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影是在垮掉的“伪满映”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接收了许多“伪满映”的遗产。这里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殖民文化资料,也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铁证。然而,我们竟然可以让这些东西在仓库里蒙上厚尘封存它,却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换一个思维角度进行开发,以充当爱国主义的教材。再举一个小例子,赵心水导演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是轰动全国的优秀影片,在它之前曾由王逸先生拍过一遍,化了十五万就白白的放到仓库里去睡大觉了。如果把它发掘出来该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艺术对比啊!大家都看过电影《青松岭》,然而看的是1973年版的,在它之前的1965年这部片子就已经拍过一次,只是由于“文革”爆发没有上映。如果把两部片子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它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能够使们思考将不只是艺术,当然创造的价值也非同小可。如此之类的方面,在我看来都是富得流油的金矿。然而,我们却并不认识。十分的可惜。
根本问题,我以为是观念。包括我在内,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念陈旧。不止是电影观念陈旧。观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我曾经与一位同仁辩论过“什么是电影”。那位同仁说:电影就是胶片加电影院。对不对呢?对。但这是过去的认识。今天,电影已经不是胶片加电影院了,而是数码加信号了。以前,我们还认为电视的屏幕太小,放不出银幕的恢宏效果来,可是随着液晶、等离子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数码的像素越来越高。银幕放映已经不是唯一的“恢宏”了。还抱着电影只是“胶片”一家,放映只是电影院一处,就会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因为电影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它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已经发展到数码时代、网络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电影也必须把这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拿过来武装自己。迅速研发数码和网络时代的电影。不这样做,我们就只有被时代抛弃。
党中央已经把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是过去从来也没有的新提法。
长影,你怎么办?套用十七大报告上的话说,就是下一步“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现实,需要长影作出回答;历史,也需要长影作出回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