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 |
分类: 文化乱谭 |
的原文:
首先,我认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的确如此,中国式的作品特别是大众文学的主流创作,多数是观察力的产物。现当代文学以后,像《西游记》《聊斋》那样的写法都少见了。这恐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读者长期习惯阅读现实主义作品,早期翻译进来的名著也大多是现实主义的,50---80年代尤其是受苏联文学的现实主义影响较深。二是受社会变革严肃性的影响,特别是受革命书写的导向影响过深,三是由于长期动荡的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个原因。中国百年、甚至追溯千年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乱和灾荒一直没有断过,这一部沧桑的历史,有足够的苦难和丰富的故事可供现实主义书写。我的意思是说,甚至不需要虚构、不需要想象,只靠细心的观察就可以写出丰富、可读的作品。相比下,美国就不同了,美国除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基本没在本土发生过战乱,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现实中少有传奇的故事,这对物质和精神文明自然很有好处,但根据经济和文学的不平衡理论可以推论,美国的现实主义写作受到了源泉的限制。后来的战争都发生在别的过家,决定了在战争题材挖掘上的不诸多便。关于表现朝鲜战场的作品上数的只有13部,远远赶不上中国的零头。关于苦难命运的现实描写,也没有中国的经典。这使我想起一个令人发笑的情节。在教育美国战俘的时候,我们苦大仇深的志愿军战士和战俘一同看了《白毛女》,看完后谈观后感,我们的战士为欠下债务的杨白老和遭受侮辱的女儿泣不成声,美国战俘则不以为然,他们眨巴着蓝眼睛不解地说:“为什么,你把欠债还上不就没事了吗?”再说,写三角恋,这在中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现实题材,可美国写这类东西就意义不大了。还有写妓女,中国作家完全可以当作有突破性的题材来看待,在美国只有写同性恋才勉强吸引眼球。就是说,有的矛盾现实他们不存在,有的存在但已经不新鲜。所以,他们必须重视想象力,才能实现作品的突破。我认识一位美国朋友,他现在在北京工作,每月两千美金的收入,他曾在小布什的手下工作过,家里有很大的产业,我问他为什么愿意在中国过朴素的生活,他说:“中国的故事多,很丰富。好看!”我说原来你是到中国看热闹的呀?他点头笑了。他说:“欧美人的生活都很单调。只有中国有好看的现实生活,生活像小说一样。”
当然,除此外,美国教育中有法律要求的想象力培育。所以他们无论在科学和文化方面,都格外重视和习惯想象力的运用,甚至要向远古和外太空伸去想象的触角。我们现在来看美国的好多大片,从《未来世界》到《星球大战》,到《指环王》,一直到《哈利·波特》,这都是想象力的呈现,这种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