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的创作为什么重视想象

(2007-10-29 07:01:04)
标签:

学习公社

分类: 文化乱谭
美国的创作
为什么重视想象

    没有想象,其实就没有创作。

    既便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也不是生活现实的照扒,而是经过形象思维之后的产物。创作其实分为几大流派,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抽象主义(后来由于政治的、经济的和哲学的原因,又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加了定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抽象主义,但是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个“主义”)等等。在我看来,美国的作品中“想象”的成分多一些,也并非就是说他们多么重视创造,或反过来说我们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成份多一些就是限制创造。这不能类比。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主流趋势。即便是中国出现了《西游记》和《聊斋》这样充满想象的伟大作品,也不能就此而说它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有屈原、李白、吴承恩、蒲松龄这样的浪漫主义大师,也有杜甫、白居易、罗贯中、曹雪芹等等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当然更有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关汉卿、汤显祖之类的大师。他们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中国古典文学画廊。多重文学构成在中国如此,在国外也如此。

    美国的历史其实并不短。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只有二百年,即便不从土著算起,单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的欧洲移民算起也不短了。移民,带给美国的是多种族文化,是开疆拓土的无穷创造力。这也就必然反映到它的文化创作上。

    当然,美国的创作重视想象特别是他在科学幻想方面的想象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我十分同意高先生这篇文章的观点。他提出了值得我们重视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转来,共赏。

    下面是

    高杰贤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415f201000dcu.html

的原文:

 

    一个朋友给我发纸条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创作重视想象力,而中国的创作一直强调观察和写实?没有时间写严谨的论文,只能直觉地谈点想法。

首先,我认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的确如此,中国式的作品特别是大众文学的主流创作,多数是观察力的产物。现当代文学以后,像《西游记》《聊斋》那样的写法都少见了。这恐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读者长期习惯阅读现实主义作品,早期翻译进来的名著也大多是现实主义的,50---80年代尤其是受苏联文学的现实主义影响较深。二是受社会变革严肃性的影响,特别是受革命书写的导向影响过深,三是由于长期动荡的生活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我想重点说说第三个原因。中国百年、甚至追溯千年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乱和灾荒一直没有断过,这一部沧桑的历史,有足够的苦难和丰富的故事可供现实主义书写。我的意思是说,甚至不需要虚构、不需要想象,只靠细心的观察就可以写出丰富、可读的作品。相比下,美国就不同了,美国除了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基本没在本土发生过战乱,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现实中少有传奇的故事,这对物质和精神文明自然很有好处,但根据经济和文学的不平衡理论可以推论,美国的现实主义写作受到了源泉的限制。后来的战争都发生在别的过家,决定了在战争题材挖掘上的不诸多便。关于表现朝鲜战场的作品上数的只有13部,远远赶不上中国的零头。关于苦难命运的现实描写,也没有中国的经典。这使我想起一个令人发笑的情节。在教育美国战俘的时候,我们苦大仇深的志愿军战士和战俘一同看了《白毛女》,看完后谈观后感,我们的战士为欠下债务的杨白老和遭受侮辱的女儿泣不成声,美国战俘则不以为然,他们眨巴着蓝眼睛不解地说:“为什么,你把欠债还上不就没事了吗?”再说,写三角恋,这在中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现实题材,可美国写这类东西就意义不大了。还有写妓女,中国作家完全可以当作有突破性的题材来看待,在美国只有写同性恋才勉强吸引眼球。就是说,有的矛盾现实他们不存在,有的存在但已经不新鲜。所以,他们必须重视想象力,才能实现作品的突破。我认识一位美国朋友,他现在在北京工作,每月两千美金的收入,他曾在小布什的手下工作过,家里有很大的产业,我问他为什么愿意在中国过朴素的生活,他说:“中国的故事多,很丰富。好看!”我说原来你是到中国看热闹的呀?他点头笑了。他说:“欧美人的生活都很单调。只有中国有好看的现实生活,生活像小说一样。”

当然,除此外,美国教育中有法律要求的想象力培育。所以他们无论在科学和文化方面,都格外重视和习惯想象力的运用,甚至要向远古和外太空伸去想象的触角。我们现在来看美国的好多大片,从《未来世界》到《星球大战》,到《指环王》,一直到《哈利·波特》,这都是想象力的呈现,这种想象力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前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警惕新骗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