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大串行
中国电影界现在进入了春秋时代。
这是我看了夏曦小子这篇博文之后的感想。看来,中国电影真的要堀起了。串行现象的出现,说明各个行当的人都不安心于看到同事们的作为,想大显一下身手、贡献一下自己的力量。演员摄影改行当导演、当编剧;编剧改行当导演、当制片;影评人改行当导演和编剧;美术或导演改行当了导演……诸如此类的串行,层出不穷。老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这么多的串行现象出现,并不是因为以前“干错行”的反动,而是大有“看我的”的架式。呵呵。
下面是夏曦小子的原文:
据搜狐娱乐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二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上,唯一代表中国参赛的影片《红色康拜因》获得了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大奖(FIPRESCI
AWARD)。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红色康拜因》的导演蔡尚君原本是一位在业内具有不俗声誉的编剧,曾与著名导演张扬合作,创作《爱情麻辣烫》、《洗澡》及《向日葵》等剧本。而该片的编剧顾晓白,则原本是一位著名影评人。
这一有趣的现象不禁让我联想到法国电影新浪潮。那时候,许多著名影评人和作家如特吕弗、侯麦等,纷纷改行当了导演,不仅为法国电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促进了世界电影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中国影坛目前虽然没有那么多影评人和作家(包括编剧)进入编剧和导演行列,但这种具有新浪潮特点的现象,还是值得关注(除《红色康拜因》的编剧和导演外,还有一些电影人如韩志君和陆川,成功地完成了从编剧到导演的转行)。
作为一个专业电影编剧,虽然我自己不太可能改行当导演了,但我由衷希望能有更多的编剧加入导演行列(也希望更多影评人改行当编剧或做导演),从而改变电影导演出身过于单一(或者是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或者由有一定成就的演员或摄影师改行)的现状。
我个人认为,由编剧改行做导演,起码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对剧本的选择和把握要比其他专业改行的强。而现今的中国电影,最薄弱的就是对剧本的选择和把握。很多影片之所以失败,首先就失败在对题材和剧本的选择上(而一位导演选错了题材和剧本,就等于输在了起跑线上)。影评人改行做编剧和导演也有很大好处,那就是,他们对优秀影片为什么优秀,拙劣影片为什么拙劣十分敏感,因而写起剧本、拍起影片来起点比较高。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编剧和影评人都必须是真正优秀的而不是平庸的那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