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研讨会上的
发言
10月12日下午,吉林省电影家协会与长影集团艺术处召开了电影《小巷总理》和《倔人吕尚斌》研讨会。这两部片子因为都与我有关,于是我应邀出席接受再教育。在这个会上,我做了简短的发言。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大家的发言。
我就几个问题谈点肤浅的认识,请指正。
一
这两部片子,都是通常大家说的主旋律影片。
刚才每个人在发言中都说到了片子拍得很好看,而且都感动得流了泪。这让我很欣慰。这说明这两部片子还是可以看一看的,是能够让观众接受并深受感动的。
近些年来,主旋律的影片不好看几乎成了共识。可是,主旋律影片为什么不好看,需要认真的分析了。我认为是我们对“主旋律”的认识出了偏差。所以,在表现上便形成了一个时期的“假大空”的创作逆流。正是这些“假大空”的作品败坏了人们的欣赏胃口。
在写完《小巷总理》和改完《倔人吕尚斌》两个剧本之后,我自己对到底什么应当是“主旋律”有了一个体会。我认为,所谓“主旋律”其实应当是一种生活形态,这种生活形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同时所谓的“主旋律”还应当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上的、进取的。如果符合这样两点,它就是主旋律的作品。过去,我们把“主旋律”政治化了、标语化了,因而表现在创作上,便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也脱离了群众。在搞《小巷总理》和改《倔人吕尚斌》这两个剧本的时候,我们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让人物回归生活本身、回归现实本身、回归群众当中。更具体的说,就是不说一句空话,不喊一句口号,真实的还原生活,使我们塑造的人物离观众的感受近一些,再近一些,使我们塑造的人物平实一点,再平实一点。通过实践,这两部片子经受住了观众的考验。大家说这两部片子好看、感人,完全不象过去的主旋律影片。这使我的思考、我的体会经受了检验。这样也更坚定了我对主旋律的新认识。
其实,主旋律影片应当拍得很好看。别的不说,老电影中《五朵金花》不好看吗?《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不好看吗?《李双双》不好看吗?它们都非常好看!可是他们都是名符其实的主旋律影片。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那么好看的影片了?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确实,我们在转型期中,丢掉了许多应该丢掉和不应该丢掉的东西,比如传统。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是需要认真的筛选和认识的。
二
应当说,过去我们看电影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影片,往往是看过过一部影片就能够记住一个人物。为什么?因为它们塑造的是人物典型。塑造典型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不提了。所以我们的电影能够给人们留下印象的不多。
我努力的在《小巷总理》和《倔人吕尚斌》中塑造人物典型。做得好不好,由大家去评判。典型,在宣传中是共性的;在艺术创作中,它绝对应当是个性的。以前的主旋律影片不好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物成了政治或政策的传声筒、解说员,完全是一种共性的江水英、方海珍式的人物,当然也就不可信、不可学了。《小巷总理》塑造的谭竹青,是一个老模范、老典型,她的事迹象珍珠一样多得很,粒粒闪闪发光,刻画她的形象就需要找出“串糖葫芦的那根棍来”;《倔人吕尚斌》,是一个在我们写他之前连先进和模范都没有当过的普通人。可以说他的形象是在他去世后我们的创作人员发现的,经过影片的编导人员进行挖掘,把他推成了辽宁省的先进典型,现在辽宁省和沈阳市已经发文号召全省学习吕尚斌。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推出一个新的榜样来,我们为此感到骄傲。
写出“这一个”来,对于当前的电影来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个我不多说了。在《小巷总理》和《倔人吕尚斌》中我们努力做的就是刻画人物。在《小巷总理》中,我们使用的创作方法是累积式,让观众的感受逐步累积,不断对这个人物加强认识、增加感受;而在《倔人吕尚斌》中我们采用了逆反式,即当着观众觉得这个人物不可接受时却在最后来了个情感总爆发,真正认识这位主人公。现在看,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觉到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现在风行的是“视觉的盛宴”,太讲究大场面、大投资了,结果形式淹没了内容,出现了一批新形式的“假大空”,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不是过去那种政治上的假大空,而是艺术上的假大空。没有内涵、没有人物,只有形式,只有场面,远远的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时代,也脱离了群众。这显然是继续往绝境上走去。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