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工人师傅[1]

(2007-09-23 05:11:22)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我的故事
我的工人师傅[1]

    车正非,鞍钢的一位选矿工。

    我是1966年去去鞍钢深入生活认识他的,整整给他当了五个月的徒弟。他见到我的第一眼,上下打量了能有十分钟,直到把我打量得发毛也没张嘴说一句话。不过很快我便知道,不是他不想说而是在车间里是没法说话的,要说也得使劲喊。巨大的矿石被粉碎后进入球磨机,靠着几百个钢球再把它磨成细粉,打进下一道工序去浮选。经过浮选的矿料才能进入炼铁程序。他的岗位在球磨系统。说不成话,那就写吧。车师傅把交接班簿拿给我,在上面写了一段话:班组来了位大学生。我们热烈的欢迎有文化的年青人到生产第一线来。只有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我们的革命队才能够无往而不胜。我拿过交接日记来要在上面写回答,他不让。我只有笑笑,算是回答。

    直到下班,他才说:这是你的阵地。

    这真是一个怪人。来之前我就知道他这个岗是全鞍钢的标兵岗,不但选矿质量达到了96.96%,超过了最先进的美国,而且班组还记着充满哲学思想的交接班日记。果真名不虚传!他们的交接班日记也因而成为鞍钢推广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日记。他长得皮肤很粗,用他自己的话说属于“粗制滥造”型。其实,他年青的时候绝对属于帅哥类,因为白,也因为一双睫毛很长的大眼睛。他的话极少,但是教起我来却一丝不苟。不出三个星期,他竟然放心的让我一个人顶岗了。那可真是一个既有技术又有体力的繁重工作。巨大的球磨机每分钟转多少转,是需要控制的,每半小时必须靠人工往里边踢30个钢球,万一螺丝松了,甩出来的铁矿泥,还得一锹锹地撮进去,沉得端不动锹。然而这一切在他却轻松得如同玩一般。

    有一天,车师傅没来上班。班长告诉我,车师傅家里有事请假了,你顶班。我顶了一个大联班,从下午1点一直顶到第二天的中午12点。临下班的时候班长才说,是车师傅失散二十多年的妹妹找到了。并且约我一起到他家去看看。

    车师傅的妹妹是在我军1947年围困长春的时候卖掉的,为的是换一个窝窝头吃。后来,他随着买她的人家去了南方。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妹妹在长春的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而车师傅早就跟着他的父母离开长春到了鞍山,参加新中国的钢铁基地建设。就这样,又断了十来年。后来,车师傅的父母先后去世,二位老人乘鹤西去之前都嘱咐车师傅一定要找到失散的女儿。就这样,轮着车师傅自己出面找妹妹了,他的办法是在《中国青年报》上登寻人启事。寻人启事引起了新闻单位的注意,几个地方联手行动,终于为这对失散的兄妹搭上了桥、扯上了线。

    进到车师傅家里,见到的是天下最感人的场面。

    不过,我却发现他们兄妹俩长得绝对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妹妹是小眼睛,灰黄的头发。那个年代正热火朝天的讲“革命化”年青人当中根本不时兴染发,而车师傅是浓眉大眼,满头黑发,两个人的皮肤也截然想反。错了?一瞬间这个看法闪过我的心间。不过,我没敢说。第三天,车师傅就上班了。我说:你多陪陪你妹妹吧,二十多年没见了。他笑笑说:她走了。我问:她哪去了?他说:回她的老家了。我愣了半天。不过,“错”这个字我们谁也没说。他在交接班日记上写了这么一段话:往往看似成功的东西,却常常由于我们的疏忽而造成失败。所以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

    工人哲学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玩把"失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