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文的太阳很亮

(2007-09-15 05:41:32)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电影世界
姜文的太阳很亮

   美文的太阳很亮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众说纷纭。无论是喜欢的、不喜欢的,在评价这部影片的影像造型上几乎一致的夸赞。也就是说,它是真正的电影,动感极强,并且画面很美。姜文用电影的画面语言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美。对于此片,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我属于很欣赏姜文此片之列。如果按现行的庸俗的所谓导演分代的分法,姜文应当属于第五代之列。然而在电影语言的造反上、在影像内函的隐藏和张扬上,它却比他的同代人走得更远。这个老小子躲在他的影像室里泡在碟海中潜心学习七年之后磨出的这一戏,尤其值得注意。不管他是“玩”,还是“偷”,反正他把这颗“太阳”重新送上了天空,“照常升起”了。

    在该片中他讲了三个故事,分了四个段落。

    问题在于姜文在这部片子里究竟想表现什么。姜文花了相当大的力气,把时代背影和事件本身都推到了后景,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女主角也是姜文的第一个妻子疯了,另一个男主人公吊死了,而姜文的“儿子”又被他亲手“枪毙”了。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而且他又采用了时空大倒叙的艺术手法,自己把故事的线索搅得很乱。看上去显得有些艰涩。然而,姜文特意为我们打出了几段值得注意的字幕,即第一段故事的字幕是“1976年春”。妻子疯了,说是为了一双绣着鱼的鞋。她的思维停留在那个向往苏联生活的年代,连她爱人的名字也成了“阿辽沙”;第二段故事的字幕是“1976年夏”。实际上是姜文“抛弃”了妻子。他的同事黄秋生爱上了一个女人。然而时代绝不允许这种“流氓行为”。黄秋生被误指为流氓,他受不了而自杀了。这看似与全片无关的第二段,恰恰是暗喻姜文的“爱情转移”将会遇到的命运的;第三段故事的字幕是“1976年秋”。姜文下放到这里,他见到的是死去的妻子的遗物。然而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竟然与他的情人偷情!最后一段的字幕成了“1958年春”,那是一个疯狂的狂欢时代,影片调动了全部的热情渲染这个狂欢,爱情、事业都在“哈拉少”的俄语氛围中歌唱着。在影片结尾时,第一女主人公也就是姜文的“发妻”站在停下来的“列车”上,抱着她刚出生并且掉到轨道上的孩子向着初升的太阳呐喊:“火车在高处停下来了,你别怕”!这句话连着喊了四遍!

    其实,姜文在暗示的一切都在最后破了题。

    姜文其实是一个很关注政治的艺术家。无论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他的《鬼子来了》,都张扬着他的强烈的人文意识,这个意识充满着政治色彩,只不过他用艺术包裹了自己的政治,而且包裹得很严、很艺术。他的故事把“爱”这个人性中最核心的东西讲得很“自私”、很“个性”、很“张扬”也很不可抗拒。然而它却在那个特珠的年代——“1976年”受到了残忍的压抑。1976,不是一个特定的年代,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我很欣赏姜文的才气。

    这部影片,有人说不想再看第二遍。我说:我还想看第二遍。如果有条件,再看第三遍。姜文的电影观念,值得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事点评[25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