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民乡亲[4]
我去找养猪模范李晓霞的时候她正在县里开会,我只好坐在会场外边等。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而且还是朝鲜族,敢杀猪,敢扛着半只猪闯世界,终于打开了一片天下,带领着周围四里八乡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路。在我的想像中,她是个五大三粗的东北女人,风风火火。然而等会散了,县委宣传部的人领到我面前的居然是一个瘦小得像是弱不禁风样子的林黛玉。我不由得失望了。她还是没有空跟我聊,说:你干脆到我家里等我去吧,还有好多事儿得安排呢。
她的丈夫是粮库的工人。把我们让进屋之后就没多少话,只是忙活着包饺子。
待我们吃完了饭,李晓霞才赶回来。看着她只吃了一两个饺子便放下了筷子,我问:你不饿呀?她说:胃不好。接着便很抱歉地向我们说起了她对丈夫的歉疚。他们俩是在延边认识的,那时他是驻军的士兵,她是村里的社员。用她的说法是她与他的爱情是她拥军拥上的。他复员回到了榆树,她就舍下父母追到榆树来了。一个朝鲜族女孩子远离家乡和亲人,跑到这个地方来嫁给一个汉族小伙子,当然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可是她就是不管不顾。她说,为了爱,她舍下了一切,包括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村里的婶子大娘们也不把她当外人,什么都教她,包括如何腌酸菜、捣大酱、贴大饼子。如果不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剌激,她可能也就这样在汉区平平淡淡的生活下去了。然而,时代就是这样把她推到了弄潮儿的浪尖上。村里原来与一个贩猪的贩子订了一个收购生猪的合同,可是那小子坑蒙拐骗,在秤上弄虚作假。这事儿让她发现了,她挺身而出当众揭穿了那个家伙。不料,那个人便就势撂了挑子,村里的猪他一头也不要了。这下子全村养猪户都傻了眼,把埋怨的话语都抛向了她。她一气之下,杀了自家没有卖出去的猪,不顾丈夫的阻拦,扛着半片生猪就挤上开往哈尔滨的汽车进城去卖肉。一没屠宰证,二没营业证,谁买呀?大热天儿的,她扛去的肉就臭了。她把肉往垃圾箱里一扔,哭了一鼻子,抹干净就回来了。从这儿开始,她一点一点地承担起了收购全村生猪的活儿,逐步把事业从几家几户做到全村、做到周围几个村、十几个村,以至于最兴盛的时候做到了全省和临省。她历经磨难成了远近有名的贩猪大户。因为她带领乡亲们致富有功,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和致富带头人的光荣称号。
采风之后,我根据她的事迹创作了电影剧本《巧凤》。片子拍摄成功上映后,2001年获得了“华表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了李晓霞的电话,原来她已经把事业做到长春来了。不过在市郊。她大老远的坐车到厂里来找我。我说你有什么事吗?她说:能不能给我一盘《巧凤》的录相带?我说录相带没有,有光碟,是DVD的。她笑了。我说,这部片子拍的不是你,知道吗?她说:知道。我要向巧凤学习呢。
又过了几年,朋友突然告诉我说李晓霞被捕了,“罪”名是什么却没有说。这让我心里发闷。她在发家和成长的路上又遇到了什么坎儿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