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人才的焦渴

(2007-08-03 04:11:07)
电影人才的焦渴

 

    捧上了柏林金熊奖的贾樟柯,用炮轰张艺谋的方式向第五代电影人发起了挑战,喊着叫着跳上了中国电影的舞台,从而成为第六代电影的领军人物。

    这种按代称呼电影人的作法,世界仅在中国有。

    其实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当年,吴贻弓在第五代的提法盛行的时候就表示过这个意见,可是没有人理会他。媒体和官方一个劲儿的鼓吹,第五代的叫法就这样流传开来,并且还就此往前追寻划代,出了什么第四代、第三代。这种以年龄划代的方法,阉割了艺术。因为真正能够为艺术和艺术家划代的标准,只能是电影艺术的类属和电影美学的归属。离开了这个,就是乱划。“第五代电影”本来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由于人们约定俗成的叫了,并且一叫就叫了二十多年,所以它应当成为一个专用性的流派名词,别的什么“代”就不要借着年龄来硬往上挤了。

    在中国,竖立起来一种什么之后往往很容易败坏它,因为潮起云涌的跟风。

    第六代电影人的多数作品,开始大多是地下电影。尔后,他们才一点一点的回归主流,成为相关的领导层以及相关的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代电影新人。然而,他们处在电影复苏过程中最艰苦的爬坡阶段。市场情况对他们来说相当不好。所以,他们得到的锻炼和关注,也比不上他们的大哥大姐和叔叔婶婶辈的电影人。

    有人感叹说,中国电影缺乏人才。

    中国缺电影人才吗?从正规教育来说,全国各地每年总共毕业接近上千电影类的大学生,哪里会缺电影人才呢?之所以感到“缺”,是出于两种感受,一种是传统认识的人才。既,觉得能够继承中国电影几十年传统的人才不多,而“另类”的人才太多。这种感受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人才焦渴,而是一种观念认识造成的“焦渴”了。另一个是“拥有与否”的认识人才。既,电影人才是否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属于自己所有。更明确的说,就是电影人才是否还是自己手下的员工。是,就拥有人才;不是,就出来了人才焦渴。这后一种认识,照理说也不全属于单纯的人才焦渴,主要是属于一种使用人才的方式和可能而已。这两种感受,都不是电影人才的真正短缺带来的。

    除此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江山代有人才出。从宏观上来说中国并不缺乏电影人才,而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电影人才的储各方式和使用方式。这里说的“切实可行”指的是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符合制片生产规律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储备条件。当着电影制片和发行还存在双规制,或者电影体制改革不完全配套的情况下,电影人才还在趋向旧有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模式的方向流动或聚集,那么这个条件便不是“切实可行”的。

    吸引电影人才、凝聚电影人才,关键是资金。

    有了电影开发的资金,那么实行“项目制”便有了充足的保障。在当前,化解这个瓶颈的最好办法只有“签约制”。签约制下的电影人才,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具备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即指对于各种电影流派和风格的宽松,对于各种探索和试验的开放、对于立项和审查的尺度把握。如果这一切都不具备,那么依然也不会顺利实行。经济建设需要一个“软环境”,艺术创作其实也一样需要。为电影人才的驰骋、为电影艺术的腾飞,需要有包容的心态和海纳的胸怀。这当然是指相关的领导部门了,否则都不可能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记[2/8/07]
后一篇:时事点评[21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