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朱砂与留白
此贴来自王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46689080,他以中国国画中的朱砂与留白评价了第五代与第六代某些导演的艺术追求与结果。很有见地,可以一看。
听说贾樟柯又凭借《三峡好人》将第五个国际奖项收进囊中了。不知在别国是否也总是藏着这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景象?干嘛自己国家的东西非要放在外国人眼里才能彰显出卓然。这让我心生出了两个问题:
一、作为本国很独特的一些历史和现象外国人真的理解么?从张艺谋开始就有人说,他的片子是拍给外国人看的。直到很多年后的贾樟柯,挨过了10年的地下电影生涯才让我们在外国的电影节上认识了他。出口转内销,就是贾樟柯直到今天还要走的路子。不光是他,王小帅的《青红》要是在影院正视放映又会有多少人去捧那个场呢?而这些真真切还原历史的“样板戏”却越发吊起了外国人的胃口。可他们了解文革么?他们看到秋菊这样的中国村妇又会产生怎样的共鸣呢?那么这些影片对于国际社会作出的贡献是不是仅仅在于它让不懂中国的人们窥见了一个想像之外的中国?
二、很多国人为什么不愿接受这些电影?看张艺谋从《活着》走向他的后武侠时代,显然是“想通”了。叫好不叫座这样赔本的买卖死活不干了。看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无极》这样的片子总有种看中国人画油画的感觉。不是一点不好,却是不够地道。
而凡能称上中国艺术的却必定是写意的。《活着》、《霸王别姬》,短短三四个小时挥洒了中国大半个近现代史。一幅长卷刷刷点点,收笔览看竟然淋漓尽致。你能说不绝、不妙么。这是中国的,因为有留白。留白中的内容就是具象的中国。表述着中国对美的独特理会。
我们有这样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发扬”不“炫耀”?非要给莎翁的剧本披上汗衫,配上古剑。
要说场景阵容不强大就饱不了观众的眼福,那我决然不能同意。有谁能说出《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英雄》的镜头语言差在哪儿?
贾樟柯的电影看上去平朴乏色,却恰恰从气质到角落都渗透出生活在苦境里的中国人。我想他在用诉说的方式向着世界呐喊。而这从中国传出的声音最好有多远走多远。《三峡好人》的开篇便是一幅闷湿绵长的水墨。而落款正印着朱砂色四四方方的“中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