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回顾
电影《张鸣岐》
张鸣岐是原J市市委书记,在1994年突袭的一场台风中,为了察看水情,不幸牺牲在与洪水奋斗的最前线。消息传来,J市人民自发的冒着大雨十里长街为他送行,哭声一片。而他到j市才仅仅上任不到一年。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赢得了该市人民如此的敬重和爱戴呢?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专门就此进行了采访。我是在含着泪看了这个节目后决定立即前往该市进行采访的。
这时是1994年8月,距离张鸣岐牺牲不到两个月。
在J市,我深入到了洪水尚末退却的村庄,到张鸣岐的足迹曾经到过的每个单位和居民家里,听到了无数关于他的生动故事。特别采访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扛着摄像机走在他身边的J市电视台的记者。当然,在采访中我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是质问那些尚且活着的公仆们的。采访之后,如何表现这个题材,使它与众不同,使它能够触及时弊。颇费了一番脑子。因为,在J市和该省都有一股势力反对我们拍这部影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事过几年之后,终于真相大拍。原来,当年L省在提拔谁当省会城市的副市长时,产生了巨大的分岐,一种意见是主张提张鸣岐,一种意见则主张提马向东。这个马向东,就是后来轰动全国的“M马大案”的主角,一个用公款到澳门豪赌的贪官。张鸣岐没有被提拔,而是从省里下派到了J市当市委书记。张鸣岐在抗洪前线英勇殉职,对那些人带来的剌激非同小可。他成了一个榜样、一面镜子。十分的耀眼,十分光彩。这自然对某些人产生了威胁。所以,表面上支持我们搞这个题材,暗地里却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顶着压力,剧本写了出来,也送给J市市委和L省省委宣传部请他们审查。他们对剧本中的两条线,亦即构成全剧的两条主要线索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这两条线一条是市公安局的一个副局长的腐败行为,下岗工人蹬三轮车自谋生路,他以妨碍交通的名义查禁,却派出公安局的车辆为副市长的公子结婚车队开路,制造人为的交通阻隔,张鸣岐听说他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专门到声色场所的门口堵住了他,当场宣布宣布撤了他的职;一条是市里下岗工人在听说张鸣岐罢了公安局长的官之后,上街放鞭炮庆祝,在抗洪的关键时刻他们又挺身而出为国分忧。反对的理由是,如此写公安局有损警察的形象,如此写下岗工人不利于安定团结。
我、制片人和导演都认为他们的意见提得没有道理,决定不予理睬。11月份便将摄制组拉到J市开机。
我跟了这部戏的拍摄全过程.
在东北11月份拍夏天的戏。可想而知是多么艰苦。其中有一场戏,是描写张鸣岐上任后,在一个雨天到辽沈战役纪念碑前与先烈们进行心灵交流的戏。演员穿着单衣衫,站在雨水中仰视纪念碑上呐喊着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战士铜像。因为要念画外的台词,演员一直坚持着拍完。之后便迅速跑到发电车里去烤火。为了把握起见,导演要求拍第二条,演员毫不犹豫的又站到了雨中。雨,是三辆消防车浇下来。为什么演员有这种吃苦的精神呢?因为剧组拉到J市后,拜谒了张鸣岐暂存在殡仪馆的骨灰,会见了他的遗孀和儿子,与J市有关方面的人士进行了座谈。大家感动得无以复加。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党有这样优秀的干部,能不让人感到振奋和激动吗?
不料,影片拍出来之后遭到了J市市委和L省省委宣传部的强烈反对。他们派出一个审查组专程到长影审查这部影片,主要提出的还是那两条线索,要求务必拿掉。然而拿下去就不是张鸣岐了。剧本和影片是根据真实发生的事实创作的,也是张鸣岐上任之后的主要事迹之一二。我的态度是坚决不改,因为它没有政治问题。但是不改就不能通过。没有办法,厂里在不经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请别人动手,改写了影片中部分场次的戏,并且又请了另一位导演补拍了一些镜头,影片不再送L省和J市审杳而直接请电影局审杳,结果是一审通过。
片子经这样的折腾之后,变得非常难看。
难看的是影片,还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