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回归》印象
转自上瑜的博客。上瑜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叙事的沉着冷静和对电影严谨的制作态度令人称赞。整部影片神秘中透着亲情,即使有对伊万(Ivan)隐秘的“轼父”心理的暗示,但随着父亲的尸体沉落湖底,伊万终于追逐着喊出“爸爸”,影片最终还是揭示了“永远不愿意放弃”的精神意义,俄罗斯文化在欧陆本土上反复被刷新的形式革命总保持着一定的形而上意义的距离,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累了,能不能不用牺牲去发现世界
——
电影《回归》印象

我们都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左右摇摆!人们只相信真正的牺牲。当身材高大的父亲从灯塔顶端闷声跌落地上的时候,我们不信任的偏执构筑起来的坚固堡垒完全被击溃,人类的良知和悔恨只有在真正的牺牲面前才会真正觉醒。
影片从海底的沉船开始,镜头缓缓掠过小船,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接下来的镜头切到一个跳入水中的孩子。夕阳中的高架,恐高的孩子,蜷缩着身子瑟瑟发抖,只因害怕同伴的嘲笑,我们童年的经历让我们对此感同身受。
“父亲”,一旦成了一个符号,一旦在生命中只是一种角色,而没有真正把它用于生命体验,在孩子心中会有怎样解不开的心结,“父亲”这个符号将会成为一个怎么徘徊的概念。当影片中的父亲把哥哥的头按在沙滩上扬起斧头的时候,我们想到卡夫卡被他高大的父亲揪到阳台上罚站,那个高高掩映在阴云中的灯塔铁架,则令人想起《伊万的童年》中那口神秘的深井。对于一些人来说,父亲的台词就是沉默,他也许在一个远离生活甚至遥不可及的地方,但他存在着就象征一种力量,即使他的生命可以无比脆弱,却能在孩子心中树立一种伟大的图腾,支撑起整个孩童时代的精神依靠。
父亲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是神秘的。内心对孩子深沉的爱含蓄表达,有时候甚至会故意掩饰这种爱。我们盼望他像朋友一样的回归,同时又在心里固守着他的高大,父亲特有的专横和严厉,给我们印象更多的不是语言,而是行为。
父亲十二年不归所带来的神秘,到影片最后也未给出交代。父亲这么多年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母亲为什么从未说起父亲还活着?父子三人去的那座小岛是哪里?他要找什么?那个铁盒子里装着什么?甚至,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父亲?
导演无比自信,有意识地放弃这些问题的纠缠,而直接展开自己想讲的故事,也是电影里第一时间发生的故事。“悬念”恰到好处地使电影进入了某种神秘气氛并成为当下故事的背景,因为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影片中两个孩子一直想追问的问题,所有的一切,导演似乎都在为一个命题作铺垫。
那就是,父亲是神秘的。
神秘的东西我们都充满着好奇,想要撕开它的虚伪外衣。可是,当我们揭开这层面纱之后,才发现于事无补,只能留下当父亲高大的尸体沉入大海时空旷沙滩上回荡的“爸爸”的呼喊声~
我们累了,能不能不用牺牲去发现世界?
附相关资料:
The.Return〈回归〉
导演:安德烈·祖亚金瑟夫/Andrey
Zvyagintsev
编剧:乌拉基米尔·莫里森科/Vladimir
Moiseenko、亚历山大·诺沃托斯基/Alexandr
e Novototsky
主演:伊万·伯布隆哈沃夫/Ivan
Dobronravov, 饰伊万,乌拉基米尔·卡林/Vladimir
Garin,饰安德烈,康斯坦丁·拉福霍南科/Konstantin
Lavronenko,饰父亲
摄影:Mikhail Kritchman
出品国:俄罗斯
语言:俄罗斯语
片长:105分钟
上映日期:2003年9月2日(威尼斯)
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处女作金狮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