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人,你们骄傲的悲哀着

(2007-05-17 05:40:15)
分类: 电影世界
中国电影人
你们骄傲悲哀

 

    这篇文章提出的让中国电影人感到骄傲和悲哀的事,怪谁?

    真的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整个中国民众的接受美学在几乎无法扭转的浮燥中发生着嬗变。中国电影对这种嬗变真的“看不懂”了。张艺谋是看不懂的第一个,所以他从最初的《红高梁》地里走了出来,进入了《十面埋伏》,去赏玩那满城的菊花,以期能够赢得民众接受美学的青睐,然而他的片子照样遭到了唾骂。人们怀念着那些曾经的最爱,却又抵制着那些曾经的最爱。那么到底民众接受什么,又有谁说得清呢?中国电影人努力地在适应市场的风浪中扑嗵着,然而却总是费力不讨好。他们不断地得到世界同行们的夸赞,却又不断地得到国内观众的蔑视。中国电影,在骄傲中悲哀,在欣喜中恍惑,这真是万语难言的心境。

    海菱发表了一篇博文《有感于中国电影人,有感于图雅的婚事》说出了中国电影人这种两难的心情。特转来一泄郁闷。原文的题目我改成了现在这样。对段落也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原文在http://vip.bokee.com/20070516290130.html

 

    转瞬间,07年大学生电影节完整谢幕,赵薇似乎不负众望的拿到了一个最受欢迎大学生欢迎的最佳女演员奖,观摩其的最新力作《夜上海》,遗憾的发现,依如上海都市夜空的暧昧多情的同时,缺乏的或许不是温暖情调,而是厚重。恰恰一部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弥补了这种遗憾,却又没有引发大众的共鸣。让我看的很沉重的同时,又倍感荒凉。

    看了《图雅的婚事》以后,我惊奇于小说的独创性与电影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参透性,多元性的同时,女主角余安又把蒙古族女人的纯朴自然本份情深意切演绎的那样完美与道位。即使她离柏林最佳女演员仅一步的距离,然而《图雅的婚事》这部电影却不负众望的拿到了2006年度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这即是中国电影人的骄傲,在无形中又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在中国电影艺术功利市场化的今天,《图雅的婚事》依然有“墙外开花,墙内萧条”票房“青黄不接”的遗憾,不管宣传还是媒体,似乎都无从到位,也无法把握。反观那些“菊花骗子”,“情色夜宴”,倒是一片掌声,再来一个周迅新作《明明》,二个精神分裂,一段阿飞的打斗,所谓的艺术手腕离真实很远,离桃色很近。

    不知《图雅的婚事》这部电影本身就不具备商业价值,还是观众吃惯了“亿万大餐”,而今咀嚼小成本电影,的确有些困难。

    本色影片“叫好不叫座”,不是图雅的问题,是中国电影人的问题,也许大家怀念张艺谋导演的真挚,陈凯歌导演的艺术,冯小刚导演的灰色幽默。当这些大腕导演们,都去追求奥斯卡境界时,最美与最好的却已经被他们抹杀了,试问,他们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开辟新的天地?也许很多人对真正的中国电影人熟悉的并不多,依如王全安的低调,依如《图雅的婚事》里面展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与人格魅力。

让我们观众引出的思考,不单单是关于当代社会人心与人性之间:爱情,道德,约束,自知,正义,及某些发自纯美内心世界的东西,而是一种社会责任与对婚姻的归属感。影片有二个镜头给我留下很深刻地思维冲击,影片的开始:蒙古族婚礼背景音乐中,两个蒙古男孩在打架,身着蒙古族新娘服装的图雅跑了过来,试图分开他们俩,但是孩子们的撕打仍在继续,图雅气愤地说:“都不是好东西”,接着扭身跑到一个小蒙古包里,关门掩面而泣。貌似喜庆的婚礼将是生活磨难的结束,还是开始?影片的结尾:婚礼上,蒙古包内的图雅先后的两个丈夫巴特和森格在喝酒中撕打,蒙古包外的两个小男人的摔跤式的打架,与片头相同,一个完整的轮回,一个生命的怪圈。里面交织的不仅仅是爱与恨那样简单,还有当婚姻与生存责任撞车时,我们当事人何去何从?巴特尔:作为图雅的丈夫,因缺水打井而丧失生活能力,他一直爱着自己的妻子图雅,但是这种爱有着蒙古族特有的深情和含蓄,你能在无数的细节中捕捉到这些情感的流露。为了解脱图雅的重负,他让图雅与自己离婚嫁人。特别是他们夫妻之间那段对话:“巴特尔,我老了吗,今天怎么来了六拨提亲的,就是没有人看上我。”巴特尔说:“人家是看不上我。”图雅又说人家是60多岁的老师,有三室一厅,将能教孩子念书,考大学,嫁不嫁?巴特尔沉吟片刻说:不嫁给他。这场戏即便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都让人感到无比疼痛,更何况后来巴特尔在爱的真实抽离下绝望,割腕自杀,被抢救了过来,图雅赶回医院,情绪激动地说:活着不容易,死还把谁难住了?森格也许是图雅唯一的一次情感思想上的出轨,森格冒着生命危险跟图雅打井,却继续寻找他爱钱的妻子,离开了图雅,这难道不是他示爱的方式吗?图雅拎着给森格熬的奶茶,独自走在冬日的草原,荒芜的寻找……

    哲学家叔本华,他说:“只要我们的意识中还充满意志,只要我们还沉溺于种种欲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不断的希望和畏惧之中,我们就决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安宁。”

    爱是一个广泛用语,不管是大爱还是小爱,爱总是高于现实,却又游离于生活,当我们在爱中查找生活与现实的误区时,婚姻,情感,责任,这些字眼,不知又有多少人在抛弃,不知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坚守?

    关于生活与生存的抉择与较量,就像中国电影人们在市场冲击下是选择坚持自己梦想,还是改走商业套路的迷惑,《图雅的婚事》留给我们的或者不仅仅是情感问题,还有情感与道德背后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的求索,及求索中暴露出来的屈服与悲哀……

 

    附资料:

导演王全安,男,1965年出生在中国延安,幼年喜欢绘画,并希望长大后以此为终身职业。1977年为逃避到农村接受改造教育的命运,接受父母的安排,离开学校到一个歌舞团里当舞蹈演员,从此开始了城乡游历的生活。1980年开始,借中国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活动之机,出访众多国家。1985年突然萌发拍电影的强烈愿望。1987年放弃去法国里昂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的机会,同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1989年完成第一个电影剧本。1999年拍摄完成自己编剧的第一部电影《月蚀》,这部电影迥异于中国电影以往的叙事风格,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带给中国电影界极大的震撼,受多个国际影展邀请参展,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是中国新电影运动的标志性影片。2004年完成《惊蜇》,参赛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最新作品为《图雅的婚事》。

作品年表
1、《月蚀》 1999,剧情片,彩色,98分钟
   2000年第22届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
   2000年第4届法国杜维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2000年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年论坛参展
2、《惊蛰》 2004,剧情片,彩色,115分钟
   2004年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竞赛片
   2003年12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2004年19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3、《图雅的婚事》

2006年获得柏林金熊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