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观公祭热
报载:5月13日,在国际母亲节这天,湖北竹山举行公祭大典,拜祭华夏始祖、中华母亲---女娲。拜祭大典上,九响礼炮后,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点燃圣火,来自海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向女娲敬献五行贡品、花篮。
今年,中国进入拜祭的热闹年。
拜完了黄帝拜炎帝,再接着拜大禹、拜孔子,现在又拜上了女娲,据说正在为拜不拜孟子、拜不拜诸葛亮争论不休。山西洪洞县则不声不响地拜完了“大槐树”。如果说拜黄陵还有“寻根
”意图的话,那么越来越兴盛的拜这拜那,便颇有“祖宗搭台,经贸唱戏”的商业味道了。这种效应一出,忙坏了各地的官员们。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从故纸堆中淘金,以在本乡本土中找出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古代先贤们的踪迹,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立即拨出巨款修庙立碑,调动人马排演“古乐古舞”,向四方发出海贴,邀各路人马前来行三叩九拜之礼。香烧了,头磕了,炮放了,露脸了,也上报了,花出去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之后,究竟“弘扬”了多少“中华文化”,没有人去关心,究竟招来子多少“商”引来了多少“资”,也没有人进行真实的统计。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已经成为某些地方政府的一种“共识”!上面列举的“先贤”拜完了,后面就会出现拜行业“神仙”的风气,鲁班、华陀、稽康等等,都有可能成为祭拜的对象。现在不是已经发展到连“孙悟空”、“梁山伯与祝英台”究竟是哪里的人都要抢来抢去的程度吗?抢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让他们为本地贴上一个“文化”的标签,以向海外华侨华人招商引资!
如今,打着“振兴中华文化”的旗号干的热闹事还少吗?
有人说:“不言而喻,公祭热中所有的公祭活动,几乎都呈现出一种冗长而乏味的态势,仪式也大同小异,而且每每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公祭,往往不惜大兴土木,结果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由是观之,传统的东西一旦打上商业化的烙印,注定只会庸俗化。”确实如此。大搞拜女娲活动的竹山县是一个贫困县,然而该县的领导居然能够投入1500多万元,花了几年的功夫重塑18米高的女娲雕像,并且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等人造景观,还费尽心机地仿塑了“中华母亲山”的标志石。试想,这么大的动静、这么大的投资,打造只存在于神话中的“圣母”形象,紧抓“发掘旅游资源”这么一根救命的稻草,让人不得不佩服该县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决心。而当地农民的收入和生存现状呢,有改进吗?
眼看端午在即,届时“端午祭”屈原的活动也一定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此类推,“公祭热”还会将继续扩散,并愈演愈烈,没完没了。有博友已要撰文担忧:透过那人山人海的热闹表象,难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在利益驱使和对传统文化奇思怪想的共同作用下的“中国目睹之怪现状”吗?!
祖宗们不得安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