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准电影剧本的格式

(2007-05-09 05:35:36)
分类: 电影世界
标准电影剧本格式

    这是“刘飞刘跃兄弟”一篇文章的题目,我移了过来。

    电影文学剧本有没有写作格式?我不知道。因为我的老师当年教我的时候说的是“文无定法”。这些老师都是拍出了许多名片的大师,如林农、王炎、于彦夫、常彦、孙羽等等,我是在他们手把手的教导中学习电影剧本写作的,并且在电影拍摄上也与他们合作过,有的片子剧本就是与他们一起合写的。因为工作之便,我也看过大量的剧本,既便是现在退岗了,每年也不少于看几十个电影剧本。确如“刘氏兄弟”所说,写作格式“十分的混乱”。然而没有让我感到是个什么问题。

    专业电影编剧剧,应当用画面来写作。

    这句话是大师们教导我的。我记了一辈子。他们说:你切记不要用导演的工作术语,因为那不是你份内的工作。起初,我也曾在每节戏前面标是什么“日”“外”“近”“特”等,他们无一例外的一笔删去。他们对我说,这些应当通过你的戏让我们“看”出来,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一切都应当是能看的,看不见的你不要写,属于我们的工作你别替我们干。

    上个月,我去京公干。与一位专业编剧聊天。他说:现在制片人看剧本都要你在每节戏前边标上“日”“外”“近”“特”,有的甚至还要求你标上“资料”“照片”“特技”等等。我笑了。说了一句很重的话:那是因为他们不懂艺术,想省心。

    下面我把“刘氏兄弟”的原文摘发过来。此篇文章的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400ca9ca010008k6 

 

 

    鉴于最近审阅大量电影剧本,发现中国电影剧本格式目前十分混乱,特发此文,仅供专业编剧参考。
     很多中国电影编剧忽视电影剧本标准格式的专业功能,小说与剧本界限不清,有些甚至自以为是,想当然地创造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剧本格式,场景定义不清晰,将对话与动作描写混在一起,人物和对话混在一起,让主创无法分清哪儿是“对话”,哪儿是“动作”。电影剧本的构成只有四个基本要素:场景描写(Scene)、人物(Character)、对话(Dialogue)和动作描写(Action),要明确区分。
    标准的剧本格式有其专业功能,电影剧本的基本读者范围很窄: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美术、服装和化妆等主创人员。规范、标准的剧本能让上述专业人员在剧本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分内工作。
    标准格式的剧本,让演员和主创立刻就能找到“对话部分”和“动作部分”,方便评估每场戏的“对话”与“动作”的比重、演员戏份的比重,以及“内景”戏与“外景”戏的比重。阅读这种格式的剧本,你可以很容易看清和区分“场景”、“时间”、“人物”、“动作”和“对话”,一目了然。
    西方电影剧本格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这种专业规范样式——我们称之为国际标准格式,中国电影剧本格式需要与国际接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假印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