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缺钱
更缺美学修养
纵观国外的电影节,当着宣布哪位制片人获奖时全场嘉宾起立鼓掌表示祝贺。这种礼遇在宣布其他人员获奖时是绝不会出现的。这种礼遇,说明了制片人在国外电影产业中的地位。这个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撼动的。
而国内却不是如此。我们这里最高的礼遇是给予导演和演员的。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制片人享受不到外国影视制片人的荣誉?
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你可以从中国的影视体制上去说,也可以从中国的影视市场体制上去说,还可以从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上去说,然而从哪个角度谈都会以偏概全。中国的制片人之所以腰杆不硬站不起来,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还处在影视制作的“中间人”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现在只是投资人与导演之间的“掮客”而已。他们因为自己的手头没有资金,不是投资人,所以在选择剧本、选择导演、选择演员方面都没有主见和发言权。他们只能听投资方的,看着投资方的眼色行事;也只能听导演的,按导演的意图办事。再好的剧本,制片人看上了投资方没有看上也没用;再有能耐的导演,制片人想用然而投资方拿不出那么多钱来聘请也没招儿;再火的演员只要要价太高投资方说用不起或者导演没看上,制片人也只能放弃。这就是当前中国影视制片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他们得不到他们本应得到的地位和的尊重。这还只是从投资的角度说的。缺“钱”,造成了中国影视制片人的缺钙。使得他们根本无法挺直腰板去表达自己的制片意向。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影视制片人普遍缺乏美学修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几年出现的某些大片中看出来。影视的美学素养是装不出来的,也不是钱能够堆得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是通过影视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涵义渗透出来的。没有美学修养,必定制作不出来有着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美学修养不高,使得中国的制片人不断的露怯。为了生存,他们依照投资人的喜好运作剧本。所以,许多没有达到水准的本子纷纷投入影视制作。这种低质量的运作结果又反过来成了制片人的“一次性”杀手。使得他们的资金运作渠道成了危险的“杀鸡取卵”。投资人得不到回报当然不会再投资。为了生存,他们只好味着良心或者本来就是这种素质,拼命的妙作,用一些关于影视圈里的“八卦新闻”来吸引媒体和观众的眼球,甚至不惜自己赤膊上阵,以侮辱自己的人格的方式把媒体的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而更多的制片人,目前的地位几乎就是导演的跟班、投资人的马仔。
悲哉!
如果说中国的影视距离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远,那么我们从制片人的水平和地位上即可见诱因之一斑。影视要翻身,该做的努力很多,首先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制片人来就十分的重要。制片人应当是“帅才”。
任重而道远啊,中国的影视制片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