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答上瑜

(2007-04-23 05:15:32)
分类: 电影世界
回答上瑜

    上瑜是我认识的博友中最钟情电影的一个。他的专业是理工科,然而却爱电影爱得入了迷。所以毕业时,他想考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可是家里人以及他的女朋友都强烈反对。他问我怎么办,我云山雾罩地给他讲了些黑话,他也就五迷三道的信了,到一家港务单位签了约。对于放弃考研,他一直不大甘心,但是据说他的家人都高兴得异常。最近,他受邀到北京参加了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并担任评委。大概是痛感当今电影表现出来的编剧缺失,于是在京期间他买了好多关于编剧方面的书,前两天,他上网留言向我谈了他买书的事。我给他回了言,说我对这些书很不以为然,尤其是对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写的关于编剧方面的书更不以为然。可能这话让他感到了困惑,好像我这些话有“文人相轻”之虞。

    他遇到的和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大,而且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当今电影为何编剧缺失的问题,一个是目前那些编剧类的书的作用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曾经在这里贴过几篇拙文谈过了。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电影的根本问题不是编剧的水准缺失或没有好剧本,而是导演的文学缺失。因为“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至于“剧本是一剧之本”这句话只不过是拿来说说而已,并且是为导演们开脱的时候拿来说说的。中国的现实是,只要电影不好看了最挨骂的就是编剧:“什么破剧本!”“没有好编剧!”等等,等等。谁也不会去注意导演对剧本进行的“二度创作”与剧本原来的情况到底有多大的差别。片子拍成功了,便都成了“导演的艺术”,片子拍得不好看了、拍砸了,就都成了剧本的问题。所以,对于报刊上议论的什么“中国电影的问题是没有好剧本”或者是“没有好编剧”云云,我便颇不以为然。因为如此这般隔靴搔痒的喊下去,中国电影的编剧缺失问题依旧不会得到解决。我这样说,有以偏概全之嫌。我并非说编剧都像花儿似的美得不得了,我也并非说每个剧本都是经典别人一个字也碰不得。我完全没有那个意思。我只是在说当前评论界存在的一种现象。

    对于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大意是:不要相信小说技巧之类。如何写电影剧本也是如此:不要相信如何写电影剧本之类的书。电影文学理论在中国一直是个弱得不得了的项目,而且电影文学一直不被承认是个独立的文学体裁。上个世纪八十年中期甚至就此展开过一场几乎是灭绝电影文学的大讨论,有人提出了“电影就是电影文学”的命题,认为剧本不是文学,或者说剧本只不过是没有完成的文学。这个观点盛行一时。其后果便是出现了北京电影学院艺术教育中的戏剧缺失。编剧的劳动变得成了扛大活,剧本成了“导演文学”的底稿。编剧呕心沥血几个月甚至几年创作出来的本子,到了某些(只是某些并非全体)导演手里,七、八天就被“二度创作”得面目全非!这种情况还绝不是少数。然而没有人看到原来的剧本是什么样子!那时关于“电影与戏剧离婚”的讨论更加助长了这种轻视编剧劳动和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地位。真理与谬误有时也就一步之遥。电影跟戏剧离了婚之后,情节也随之变得可有可无起来,以至配合着这一切,有人便大肆贩卖“情节淡化论”。试想,情节原本就是人物成长的舞台,情节都淡化了,等于人物没有了展现自己的舞台,电影还能好看吗?

    我告诉上瑜,关注电影剧作是正确的。但是还是到经典电影中去学习和寻找答案吧。千万不要看那些没有写过电影剧本或者没有写出过优秀电影剧本的人写的所谓“编剧技巧”之类的书,尤其不要迷信那些貌似高深的编剧理论。认认真真地分析几部经典影片的剧本,胜读百本关于编剧理论方面的书。这里得赶紧声明,我不是一个轻视理论的人。我绝对重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所以,除了看优秀剧作之外,还要看优秀剧作者谈这部作品创作的心得体会文章。我相信,这样学到的东西要扎实得多。

    简单回答,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就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