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吧[23]

(2007-04-11 05:41:19)

影评吧[23]图雅的婚事

 

    此贴来自“小凡”的博客http://xiaofan.yculblog.com/

 

    昨天下午和朋友一起去观看了此片在国内的首映,在小西天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北师大附近。来看片的人还蛮多的,五、六百号人吧。对于这种国内小成本文艺电影来说,这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先来介绍下这部电影,《图雅的婚事》是王全安导演的第三部影片,此片荣获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奖项。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嫁夫养夫”的故事:个性倔强的蒙古族妇女图雅和残疾丈夫巴特尔离婚,她想再嫁一个男人,并和这个男人一起照料巴特尔、孩子、牲畜和几十平方里干旱牧场。 但前来求婚的男人都不愿意接受巴特尔。打石油赚了钱的中学同学宝力尔来向图雅求婚,他把巴特尔安排在高级的福利院里,然后带图雅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头一次离开草原的巴特尔难以忍受对图雅跟孩子的强烈思念,割腕自杀。图雅救活了巴特尔,带着巴特尔和孩子又回到干旱缺水的草原牧场。图雅在放牧途中救回醉酒冻僵在荒野的森格,森格叫图雅嫁给他,他愿意和图雅巴特尔还有孩子们在牧场一起生活。图雅最终接受了森格的求婚,然而,巴特尔和森格却在喜庆的婚礼宴席上打了起来,倔强的图雅终于哭了……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比我之前想像的要好很多。下面我来说说这片的几大亮点:
  1,故事。首先,影片有一个很不错的感人故事,而且导演阐述的也非常直白清楚,完全抛开了以前文艺电影所固有或追求的那种晦涩难懂以及文化层次之类的东西。“嫁夫养夫”的确是一个引发人们深思和争论的话题和现象,它存在着很多矛盾的冲突:人性与道德的冲突、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思想与灵魂的碰撞……这样多的冲突必然为影片增加了诸多色彩和看点,这也是电影能抓住观众吸引眼球的最成功之处。
  2,演员。余男的演技真的很棒,诚如导演王全安所说的那样能“上天下地”,并且“来去自如”。听说余男为演好此戏而狂增肥二十多公斤,并且花了不少时间去蒙古阿拉善边境地方去体验当地生活。效果很不错,我觉得她完全投入进去了,让你半点看不出这是一个专业演员在拍戏,她就是纯粹一普通蒙古村民。我相信所有认识余男的朋友看这片,一定不敢相信那个长相平庸、粗砺、高猛、臃肿的村妇图雅就是她。简直逼真极了。其次说说那些群众演员,据说都是当地牧民,而且在影片结尾字幕上我也确实看到了很多群众演员都是真名演出。我想说,他们演得太好了。不,应该说,他们就是在重现自己的生活。除了台词有时说得有点僵硬和别扭外,其他都很优秀。巴特尔和森格有好几场戏都把我给感动了。赞一个。
  3,台词。毕竟是芦苇老师的剧本,再次也次不到哪去。在这我要说下,芦苇和刘恒一样,都是我特别喜欢的编剧。电影里人物的对白台词都比较生动、灵活,也比较幽默风趣。我相信这也是编剧和导演想要这部严肃的影片太显沉重,多一点欢乐。影片里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一句台词是宝力尔在向众人感慨人生时说:“人是可以被杀的,但不能自杀。”多么平凡却有力的一句话。
  4,风景。影片中蒙古的景色也许并不如大家想像中的那么美好、漂亮,没有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反而大相径庭,到处都是戈壁、砾石、荒草,天空也大多是灰蒙蒙的。可正是这样,它反而更显真实,更震撼人心。电影里有好几个图雅与骆驼、广袤蒙古荒地的特写,特别饱满,很有力量。
  5,情节。这里要说的是感人的情节。影片有几处特别感人的片断:巴特尔在抚养院自杀得救后图雅带着儿女赶来看望那一小段,在图雅发怒的吆喝后巴特尔痛苦绝望的抽泣……在影片后半部分森格为图雅冒着生命危险打井,图雅下井看望森格和他的那一段二人空间的窃窃私语。还有在最后部分图雅在茫茫大雪的荒草原上艰难找寻自己的儿子,在找到儿子后,她说:“羊不要了,我们回家。”“有狼不怕,妈妈吃了它。”……
  6,音乐。通篇悲壮高亢的原始蒙古民族音乐也为本片增添了不少哀伤、灰暗、悲情的色彩。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中国文艺电影,金熊奖也算名至实归。我给它打8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