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乞求给个活命的机会

(2007-04-06 05:08:24)
分类: 电影世界

乞求给个活命的机会

此贴来自鸿冰的博客专栏http://vip.bokee.com/20070404264918.html。原题是“给中小成本电影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他在北京,有参加各种研讨会的条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转贴时我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我之所以修改了题名,是因为这个呼吁几乎就是乞求。然而我认为乞求是没有用的。因为市场不相信乞求。

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分三大块,政策、体制、观念。政策问题是主要的;制体问题正在改革中;观念问题我认为不光是创作人员存在,它包括的层面范围很广。这三大块中有一块不改变,中国电影的面貌都难以改观。

下面是鸿冰先生的原文:

 

因为,中小投资的影片如何生存,能不能参加竞争,还真不是呼吁所能够解决的。因为市场不听呼吁,因为经营影院和搞发行的经理们不听呼吁。在市场面前和在发行商面前,经济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与他们何干?那是政府的事情!你可以喊降低票价,可降低了之后利润损失谁给?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公益影院,实行公益票价。我相信这种公益性的事情只要干起来就一定会使小成本的电影甚至整个中国电影界都活起来。这个事情只有政府出面才能够解决。然而,现在政府有这个心思和财力干这件事吗?我看暂时还没有。因为老百姓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温饱。一顿饭吃不上,就可能会出现不安定的局面,可是十年看不上电影,一定不会影响社会安定。所以,尽管从上至下都在喊抓“精神文明”建设,但是这一“手”三十年了也没有“硬”起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政府认识到不抓不行了,电影的生存大局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信不信由你。

    下面是鸿冰的原文:

4号上午,我参加了一个电影研讨会,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处长、中影集团的老总、宁夏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导演高亚麟以及近10位著名影评人出席。从目前正在上映的《追爱总动员》面临的尴尬说起,谈到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问题。

目前,正在上映的电影有两部,一部是所谓的外国大片《勇闯十六街区》,一部是我国新锐导演高亚麟执导的城市题材青春片《追爱总动员》。作为一部非分帐大片,《勇闯十六街区》取得的票房业绩是值得赞叹的。特别是这部电影的口碑很好,这样的口碑比什么宣传炒作都有意义。然而,《追爱总动员》的口碑一点儿也不比《勇闯十六街区》差,但是《追爱总动员》的票房却被一部相隔一年才在中国上映的《勇闯十六街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是《追爱总动员》不够好看吗?不是。是观众不想看《追爱总动员》,也不是。最为关键的是,电影院线给《追爱总动员》安排的放映场次少得可怜。在很多观众眼里,外国大片一定的瞧瞧,在一些院线经理哪里,外国大片就是老大,压根就不给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据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处长路亮讲,每年两三百部电影当中,中小成本电影占了七成,中小成本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支柱。然而,除了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电影以外,即便是颇有市场的中小成本电影,也受到了电影院线的挤兑。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时评:《某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态从来就没有摆平过》。我在文章中指出:只要是一些洋品牌、出生在国外的品牌进入了中国市场,特别是进驻上海淮海路,那就是国际品牌、国际大品牌。他们宁愿让假洋品牌进入商业街,也要把美特斯邦威和三枪等著名国产品牌拒之门外,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化”!类似的决策,不仅仅是在上海存在,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都存在……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中国的国产品牌永远没有出路。我宁愿希望看到中国的国产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战斗致死,绝对不希望看到国产品牌被某些身扛红旗的地方决策者捂死在襁褓中,人为地阻挡在公平竞争的大门之外!

我们的国产电影,特别是中小成本电影的遭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院线不给中小成本电影一个参与竞争的机会,中国的中小成本电影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如果中国电影观众和院线能有韩国电影观众和院线对待本国电影的一半热情,中国电影远不是现在这种境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时事点评[12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