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世界 |
请远离偏狭
此文来自http://vip.bokee.com/264677.html,作者肖擎。文章的原题名为《远离‘电影侮辱中国人’的偏狭》,发表时间是4月4日的14点42分。看来,广电总局的否认没有压住评论的狂潮。关于电影《三峡好人》本身,此文说出的是又一种观点。我认为,关于此事的争论本身已经脱离张局长是否说过那些话,而是直指中国电影本身的现状了。我相信,关于此事的议论还会风起云涌。当然,它只存在于网络上,不大可能出现在文电系统的正式媒体上。
下面是原文:
继日前吴天明公开炮轰第五代导演该“退休”之后,日前在南京召开的江苏省现实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上,又上演了“炮轰”一幕。“炮轰”主角是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炮轰”对象直指《苹果》、《三峡好人》等几部热门影片。而刚刚在亚洲电影大奖上斩获最佳导演奖的贾樟柯,被指“没有一颗关怀的心”。(3月25日《现代快报》)
张副局长这番炮轰几乎代表了中国电影体制的官方思维。票房不行就被认为是电影有问题,电影叙事采用客观观察的手法就被认为是“没有关怀的心”,这也不满,那也不满,但自己也没个主见。中国目前的电影制作市场本来就令人担忧,远比某些玩弄画面和技术的电影好的多的作品,已经在进行着较为不易的探索,如果连这些作品我们都无法包容,那么中国电影到底该向何处去就会是个无根之问。
有一种说辞是特别让人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基于维护某一形象的“侮辱说”。以前,“侮辱”总是带有地方性,只要一部电影中有方言,同时这种方言又作为打劫、偷盗、杀人等场景的对白语言,就常常会激起一些过敏人士的反应。像郭德刚在《落叶归根》中的扮相,就被一些人嗅出了“侮辱”的味道。民众的情绪总是复杂的,也是直接的,看到令自己不舒服的场景,难免有气,不表达出来会觉着不痛快,抗议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电影管理部门也似这般“较真”,那就令人失望了。
张副局长说《苹果》讲述的故事作为艺术表达可以宽容,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容许这个电影对时代有侮辱性描写。客观地说,把对“时代的污辱”这一罪名安在一部电影头上并不恰当,也有点残忍,因为这一罪名太大了,不要说《苹果》承受不了,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着极端认识的人拍出来的电影,也担不起这一罪名,因为电影只代表一种视角,它反映的只是时代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苹果》讲述的那对民工夫妻的遭遇,即便不具代表性,也是社会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碎片的拟化,我们可以不赞美它,却不能用侮辱时代来贬损它。
如果我们承认电影能够侮辱一个时代,那么我们应当确立侮辱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从法律所规定的侮辱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那么电影要发挥侮辱的功能显然就是以语言和画面来达致。用语言和画面侮辱时代,就必须要对一个时代那些最基本的、最普遍的东西进行反面的或者恶意的歪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最基本、最普遍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说的中性一些的话,那就是社会虽然在进步,而人的生存现实还有待持续改善。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有真善美,问题、矛盾、冲突同样是构成一个社会的元素。如果我们把拟化问题看作是侮辱时代,那么拟化真善美是不是也在侮辱时代?
作为一个国家的电影事业的管理者,应当具有呵护电影事业成长的心态。呵护不是挖坑,培植,浇水,让电影艺术在人工培育下“茁壮成长”,呵护也不是给电影艺术摘虫,使电影远离“疾病”,只有开放社会,让那些有着电影理想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才是呵护之要义。“电影侮辱中国人”背后显示的是一种不自信,是电影体制害怕新鲜之体现。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导演不会愚笨到在一部好不容易拍出来的电影里去侮辱自己的国民,找骂不是?
相关文章:
何龙:一种比艾滋病更可怕的病毒 (3.27)
张结海:大陆男演员正在走向“集体淘汰” (3.27)
苏北坡:贾樟柯没有一颗关怀的心? (3.26)
张若渔:《苹果》里到底有什么偏见?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