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咋整[续完]
夏曦小子和水竟心留两位先生都在我的拙文后面留了言,谈到中国电影的集约化和地方电影产业的边缘化。此问题本人也正想谈,算是与他们二位商榷吧。
不可否认,长影正在边缘化。
因为长影地处东北腹地,远离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这就造成长影与地处北京的中国电影集团在信息上的不对称。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长影过去的辉煌,与地域无关;现在的衰落我也认为与地域无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也并不处于中国文政治文化的中心。那个时候,厂里就有“长影的码头不热,靠不住船”的说法,也有“长影地处边远,消息闭塞”的说法。可是,这一切并没有阻碍长影创造出五、六十年代的辉煌。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长影集中了几乎全国最优秀的电影大师,那个时候的全国十大编剧中长影就拥有四位,至于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导演则更多了。还因为那个时候长影是作为部属企业,消息并不闭塞。之所以造成许多艺术家在长影出了名却不留在长影的情况,主要是这里的自然条件实在恶劣,生活条件也实在太差。
我问过纪叶,1956年在“电影剧本创作所”解散的时候,当时分配他去的是上海,他为什么选择来长影工作?他说:那个时候脑子里只有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认识,在长影有许多延安和部队来的老同志老战友。我也问过胡苏相同的问题,回答也惊人的一致。长影的老艺术家后来纷纷离开了长影,根本原因也不是因为要到北京去创作,事实上在他们离开长影调到北京、调到珠江、调到峨嵋和西影去之后,也并没有再干出什么好的作品来,这与他们在长影时创造出的辉煌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他们调到北京去的理由当中百分之八十是“伤心”。在长影这个地方,他们被历次残酷的政治斗争整得太伤心了!除此而外,还有的人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身体。例如王炎、林农、郭维、于敏、张天民、孙羽、吴天、方荧、李威仓、严恭、金迪、郭振清、印质明、刘增庆……
长影被边缘化与地域没有关系。
边缘化实在是长影咎由自取的结果。不思进取,甚至不知该进取什么,满足于既得的成绩,而不知魏晋,当然要被时代和时代的电影文化边缘化了。
如果长影能够知耻而后勇,敞开胸怀容纳新的电影观念和接待全国顶尖的新锐艺术家共同打造长影品牌,这个“边缘化”是可以破解的。这里边有一个认识误区需要解开和注意,即:是“请”艺术家而不是“养”艺术家。请,就不存在边缘不边缘的问题;养,就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你要养,却没有人愿意来。而请,是“项目制”,用东北人的话来说就是“一把一利索”,作品立项请艺术家来摄制,项目完成结帐走人。真正实行美国好莱坞式的制作方式。这样运作,即等于把制片厂变成“生产基地”,变成“投资商”或“制片人”。那么,便肯定不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因为,拍摄地点与制作地点是否在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并不重要。实际上绝大多数影片(包括那些所谓的‘大片’)在拍摄时也正是这样作的。横店基地在哪里?不也不在北京吗?你看它现在多火!所以,边不边缘化不在地域。
长影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长影。所以思维也不能在过去那种架构上去运行。
当年西影成为“第五代电影”出笼的中心,与它容纳各种新的艺术观念和浓厚的艺术氛围绝对有关系。张艺谋等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又一直是中国的文化和信息中心,但是他们却在广西厂、在西安厂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当时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在中国电影最薄弱的边远厂家砸开中国电影锈结的链条,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正是当时的西影厂上上下下从领导到艺术创作人员包容了他们、吸纳了他们,为他们撑开了一片自由创作的天地,所以他们才能够拿出一批惊世骇俗的电影艺术精品来。这个事实本身便说明,长影能否堀起与地域没有必然的关系,是否被边缘化,关键在自己,在自己的经营理念,在自己的电影观念,在自己的市场意识。
如此而已,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