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世界 |
奥斯卡颁奖晚会有感
此贴来自博友“夏曦小子”处。
这个晚会我没有看,因为我被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吸引住了。恰好夏曦小子看了,而且还写了感受,便转贴在此以飨各位。
对于奥斯卡,我一直不大感兴趣。因为那在美国也只是它的电影学院的一个奖项而已,是否就代表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平实在很难说。同行中有人奥斯卡情结十分的浓重,以为得了这个奖就是登上了世界电影的顶峰。实在过于偏颇。这就如同科学界的诺贝尔奖一样,没有评上的就不见得不是世界科学顶峰。比如我们的袁隆平,早就该得它的“生物学奖”或“和平奖”了,可是它却偏偏不授予你!你奈它何?所以,我一直认为:干好自己的事,比得奖重要。可能有人会嘲笑我,说:你小子是因为得不上,所以才这样说。嘿嘿,随便怎么说,我走自己的路。诚如苏联早期电影《乡村女教师》里瓦尔瓦拉老师教孩子们念的那首诗那样:“披着我的破棉袄,往前走,别害臊,前面是光明大道!”
中国的电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全国老百姓日益提高的欣赏需求。
我虽然老了,已自动退岗。但是,我绝不自行消亡。
所以,我还在叫唤。为长影,为中国电影,我呐喊!尽管声音微弱,几乎没有人听见,可我相信它也必定是一种声波在宇宙间回荡!
长春电影节的节歌中有一句歌词唱道:让奥斯卡投来欣佩的目光!虽然这个电影节与长影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由长春市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我仍旧希望它办好。真的像歌词中唱得那样,赛过奥斯卡,但愿别成为吹牛。
下边是夏曦小子的感受:
看了今年的奥斯卡颁将晚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的嘉宾(包括获奖者)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老家伙”或接近老家伙的中年人。可见目前美国电影的主力军仍然是那些影坛宿将和中年骨干,而青年导演和其他创作人员则少得可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美国影坛后继乏人?还是说明美国影坛“老家伙”们宝刀不老?相比之下,我国影坛则正好相反,几乎没有几个“老家伙”了(除了几个总出来应景的老明星、老导演如田华、于蓝、于洋、谢铁骊等,而他们几乎已经或很长时间不再拍片了)。站在第一线的几乎清一色都是第五代和第六代甚至第七代艺术家。是中国的老电影艺术家们整体观念老化了吗?还是中国这些年变化太大,老艺术家都跟不上形势了?应当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甚至认为是一种“改朝换代”,很多老同志在新时期没有跟上形势,掉队了,也不肯学习了。不过似乎又不尽然。个中原因,我认为与我国的离退休制度——不管你是多出色的艺术家,到了六十岁都一刀切退下来也有很大关系。目前,尽管也有少数六十岁以上的导演仍在干,但却已经不能主导潮流了。甚至连刚过六十岁的第四代导演真正拍戏的也不多了。为什么?除了上面说的观念原因外,退休时限让他们产生了退休心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盲目迷信年轻人的问题存在——似乎搞电影的越年轻越好,越年轻观念越新,越年轻越有创造性。不错,年轻人确有上述优点,但他们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啊?为什么就看不到?甚至很多老同志也迷信年轻人,轻视自己。
总之,我觉得我国老电影艺术家(包括接近老年的中年人)中还是有一批有才华、观念并不老、也肯学习的优秀人才,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不要仅仅用年龄来划线。当然,“老家伙”们自己也不应该放弃努力,而应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余热”——这个词其实就不是很好,让人有一种热量已所剩不多之感。看看人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马丁·斯克西斯,都那么大年纪了,仍然引领美国电影潮流,几乎年年都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或获奖。我们中国电影界难道就不能出几个这样宝刀不老的“老家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