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世界 |
贞观长歌大争鸣
超长篇的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尚未播完便引起了激烈的争鸣。由于所有的文章都比较长,所以这里只摘篇名并附地址,感兴趣的博友可以自己去看。算作一个“导读”吧。
我随着每晚的播放已经看了28集。原本是打算在全剧看完之后说点什么的,然而刚刚看到此便忍不住要说上几句了。从22集开始,这《贞观长歌》就成了翻译片,台词与口型绝对的无法对齐了。如果是因为改台词而不得不如此,尚可理解,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台词的改动量如此之大,大到整集整集改动的程度,连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与所说的台词很滑稽的无法对应了。吴子牛先生是拍电影出身的科班导演,竟然接二连三的出现戏剧结构上的时空错误,也十分的令人震惊。以25和26集为例:在25集里,太宗李世民已经放了太子,太子也已经回宫,戏都进行到这个份儿上了,在26集里那个粮店巨贾居然还对自己的儿子被押在颉利的大营里也不明就里,还得安康公主悲悲戚戚地这样那样的来一番“情绪戏”,岂不可笑?更有意思地是,到了28集,皇上本已明白太子是忠孝与己的,原谅了太子和皇后,此时竟然又抿绝搭理起他们来,以至醒过来的房玄龄还要求皇上对他们开恩……类似这样的在戏剧结构上的时空倒错,刚刚演过二十来集就已经漏洞百出了。
至于它是否符合史实,我历来不以为然。
对于历史题材的戏剧,我的观点历来是“戏非史,史非戏”。硬要以历史的真实要求戏剧,那便不可能有戏剧了。所有的中国古典戏曲,哪一折都不是历史,你能把它们全部否掉吗?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对三国史以及三国人物的篡改已经够明目张胆的了,不是照样被我们视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吗?为什么戏曲的非史性我们能够容忍它的存在,却偏偏要对电视剧吹毛求疵呢?所以,大凡是用历史真实来评价艺术的文章,我一律斥之以鼻。
我重视的是它作为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是它传达的人文思想。
在这方面,我到认为《贞观长歌》的问题主要是艺术上的内伤太大。如果不注重这些艺术上的内伤,此戏还是很好看的。
1、贞观长歌被拍成了贞观丧歌
殷谦
4、别用“辫子戏”侮辱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