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街16号轶事[10]
在通往小白楼的路上,有一座工字型的平房,门前的圆形小广场上栽着五棵塔松,四周等距的栽着许多丁香。每年五月,这里香气透人心肺,门前狭长的平地上,矗立着一副已经没有网兜的篮球架。这里就是长影的“特技车间”和“机修车间”。
这座工字房是解放后盖的。它的命运是长影命运的一个缩影。
1960年,文化部同意吉林省的请示决定在长影成立“长春电影学院”。于是,工字房前脸的一横,便成了学院的驻地。“特技车间”搬走。空出来的房子其实根本不具备充当教室的条件。省里特批了许多胶合板和木方,于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一个月时间将它间壁成了五间教室和六间办公室、一间图书室以及一间大会议室。长春电影学院就在这里正式成立了。长影那些从延字来的老鲁艺们都激动万分地说:这个学院让他们看到了当年延安鲁艺的影子。这所学院只招收了一届学员,电影学院也只存在了两年的时间。
1962年,长春电影学院“下马”。工字房的这前脸的这一横房子重归“特技车间。以后长影许多影片的特技制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的冰山雪崩、雪山哨所、雪山等等,都是特技合成的效果;电影《三进山城》的里的城楼,也是小小的模型与真实的城墙合成后制作出来的……
1995年长影进行第一轮改革,宣布取消“特技车间”。于是长影在四十多年里积累的特技资料和模型一夜之间消失贻尽,损失惨重。取消特技车间之后,在这里组建了“长影人才交流中心”,将除了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之外的所有艺术干部全部集中到这个交流中心管理,实行“1·73劳务费”制度。这个机构只存在了两年便再次取消。工字房前脸的这一横便成了那时已经有一些规模的“长影影视艺术学校”的学生宿舍。
2002年,工字房随着长影的“土地置换”一起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