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张之战[1]

(2007-01-17 10:23:12)
贾张之战[1]
 
    这是今天“博客中国网”才发上去的贴子。作者张颐武。大家可以到下面这个地址去查看:http://vip.bokee.com/223963.html,原题为《电影需要共同面对挑战》。
    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与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几乎同时段上映,张艺谋刚刚欢庆他的成本为3亿6千万的片子在国内上映获利2亿8千万的隹绩,然而它却没有获得美国的“金球奖”,等于失去了进军美国“奥斯卡奖”的入门券;贾樟柯的片子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高调在国内首映,获利2千万。商业片与艺术片孰优孰劣的大战就此引发。“贾张优劣”大战。表面看起来这是两片之争,也是两种制片观之争,然而实质上却是中国电影现状以及未来走向之争。此贴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博客中国在发贴时将它转到了首题,题目也改成了“中国电影遇到的问题远比贾樟柯看到的复杂”。这个题目很有吸引力,然而却与张颐武原文的意思不符。中国电影现在遇到的问题的确复杂得很,它是政策、社会、资金、观念四个方面的综合问题。不解决哪一个都很难改变现状。
    这是一个事关中国电影向何处去的大问题.关注这个问题的博友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不感兴趣的博友尽可以跳过去不看。
    总之,中国电影不能再如此下去了。
 
            电影需要共同面对挑战
 
    最近,贾樟柯接连发炮,对于张艺谋和中国“大片”进行严辞的抨击,其主要的论点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大片”独占市场,使得“艺术电影”难以发挥,其空间被压缩了。二是指“大片”的思想意识并不适当,有严重的问题。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艺术片的导演,贾樟柯的言论当然激起了反响。在今天的媒体社会里,这样的“放话”,特别是两个大导演之间的PK,当然是好的“料”,众说纷纭,七嘴八舌的景观就是必然的。,“张贾优劣论”的比较难免出现。现在又正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峡好人》之间的竞争的时刻,这样的对比其实非常合乎逻辑。
    我能理解贾樟柯的心情和思考,贾樟柯自然也有权利提出他的批评。但似乎这一次说的意见也还可以再思考。毫无疑问,贾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受到如潮的好评,但市场的表现却还是不如人意。象《世界》2005年在国内也尝试了较大规模的商业运作,但票房却也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确实还是比不了“大片”的风头。但其实我们大可以逆向思维,贾樟柯在“小众”里得到的好评,张艺谋和“大片”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我自己就非常欣赏贾樟柯的电影,从《小武》开始的每一部都细细地品读过。但其实中国电影遇到的问题可能远比贾樟柯想的复杂。
    有一个问题其实难以回避,当时《世界》并没有张艺谋的大片在同一个档期出现,何以票房也不合理想?这其实说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有不同的规律在,这两种电影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平行线,难以完全重合。艺术电影,哪怕是直指世道人心,具有电影史上伟大意义的电影,或者在国际上获过大奖,都其实难以在一个非常商业化的状态下获得成功,这种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几乎是所有电影人都会面对的宿命,并不是贾樟柯自己的特殊的命运。当年“第五代”出现的时候,也是以“艺术电影”的形态出现,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实话实说,贾樟柯今天的荣耀,当年张艺谋等人也经历过,但当时中国电影的状态其实大家都知道。国际获奖的荣光其实并没有给中国电影带来繁荣,中国电影当时的困局大家都看得到。但当年的国际获奖还可以带来一些票房上的效应,今天的观众其实更加见多识广,国际获奖也难以激发观影的热情。无论如何,“大片”确实给中国的电影创造了一个相当可行的商业模式,从《英雄》开始的观众的巨大的关注无论如何提供了一个电影业的繁荣的局面,而且也确实提供了一个打开中国电影内部和外部市场的分裂局面的路径,提供一个海内外市场打通的可能性和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运作的新的方式。其实,我们如果想想今天没有满城都是《黄金甲》,是否《三峡好人》就会象它一样热闹?是否由于有人投资了《黄金甲》就使得象《三峡好人》一类的电影会毁灭?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非此即彼。
    其实,就是没有“大片”,贾樟柯电影恐怕还是“小众”的。没有人拍《夜宴》或者《黄金甲》,“艺术电影”或者年轻人也不可能获得给这些“大片”的那些投资。当年没有“大片”,但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不景气也是明明白白的。这当然有许多因素,但也非常现实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实正是“大片”的热潮,带来了中国电影的新的可能性。观众回到了电影院,“小片”也由于整体的蛋糕做大而获得了更多的机会。,《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其实就是证明了现在“小片”的机会。“小片”其实由于市场的景气而越来越有了出头的可能性。而且现在其实电影的制作的总量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机会还是不少的。过去象宁浩这样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机会,今天却有了不可思议的成功。“大片”拉动了市场的活跃,本土的电影的多样化才可能出现。
    这种“大片”的新类型当然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需要批判的问题,如它的思想意识和商业运作都有许许多多的可议之处。但其实我们细细分析,里面的思想意识还是投射了一种新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一种新的“世界观”。我们对于这种“世界观”完全应该见仁见智,进行讨论。但似乎也不必说这里的一切就是“法西斯”的。其实大片的文化意识的背后有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我们需要的可能是更为复杂的分析和读解。贾樟柯的批评当然非常正当,也是一个创作者的独立的见解,我们应该尊重,也可以受到启发。但似乎专业的学者的研究也不能仅仅象贾樟柯一样,还需要从容和平和些进行思考。
    其实贾樟柯大可不必和张艺谋争一日之短长,完全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其实有一个和张艺谋电影完全不重合的空间,有它自己的忠实的观众,有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谁都希望所有人都认同自己,但其实这不可能。张艺谋如此,贾樟柯也是如此。正是中国电影的现实需要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走向。张艺谋不可能挤占贾樟柯的空间,贾樟柯也难以撼动张艺谋的地域,这似乎还是今天的现实。
中国电影现在面对的挑战其实既要张艺谋,也要贾樟柯。大家一起努力,电影才会有灿烂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咬文嚼字
后一篇:贾张之战[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