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谁来救你

(2006-12-28 05:56:44)

 

 

有媒体报导,2006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三大怪象,一曰“叫好的不叫座”;二曰“片子大多进仓库”;三曰“电影编剧全缺失”。于是,有人便发出了“电影,谁来救你”的悲号。

看来,有必要分析一下那个所谓的“三大怪”。

所谓的“叫好不叫座”,其实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了。缘何在2006年又突出出来?回头捡点了一下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因为这一年的“金鸡”、“百花”和“华表”的评奖在导向上引起了媒体的质疑。说老实话,近几年我已经不知道这三大奖评的是什么片子了,所以对这种“质疑”没有发言权。评奖,关键在于“评委”有没有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和欣赏判断。如果没有,这种“评”便几乎是看领导的眼色行事或者是官云亦云了。这样评出来的奖引起质疑并不奇怪,那么叫好的与占座的也就自然会发生背反。我参加过其中某个奖项的评奖工作,对什么是评的“标准”很有过一番亲身体验,所以才有上面这番议论。

所谓的“片子大多进仓库”的情况的确十分严重的存在。据报导,2005年全国共生产了261部故事片,真正出现在电影院银幕上的影片仅仅60部左右。这就是说有200来部影片跟观众连面儿都没照便直接进了仓库。有媒体分析说,送进仓库的片子都是小成本制作,而风行银幕的都是类似《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等动辄成本上千万、甚至超数亿的“大片”。这种说法其实是隔靴搔痒,只看到了皮毛。造成“片子大多进仓库”的根由是发行渠道不畅,而不是什么大片小片。我有机会看到各种类型的片子,发现国产的许多低成本的“小片”十分的好看。那么为什么就是无法上映呢?没有足够宣传资金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各个发行公司的经营观念出了问题。他们以为“大片”里有令人养眼的“大腕,”,是天文数字成本的“大制作”,有剌激感官的“大场面”,于是便定出了离谱的高票价,以为肯定有万人空巷的大收益。这种发行认识上偏离,便造成了电影市场上的怪现象。

所谓“电影编剧全缺失”,其实是冤枉。因为这个问题是以“大片”的戏剧缺失为论点提出来的。现在观众已经越来越清楚了,所谓的大片,就是拿“大场面”和花里胡哨的形式来唬人,它从前两年的胡编乱造的死胡同里逃出来之后,现在又扯起改编名著的大旗当自己的虎皮,例如《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便分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曹禺的《雷雨》,名著虽然成了它们的虎皮,然而却依旧腌盖不住它们的戏剧漏洞。因为它们满足于生吞活剥名著的架构,而失去了名著的灵魂,只追求外表形式的华丽。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老谋子的堕落和冯刚子的转型,都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失败。因为他们创作此类“大片”的初始冲动,所追求的原本就不是艺术,而是票房。仰他们大名而生存的“大片”“编剧”此时不猥琐才怪呢!许多“小成本”“小制作”的片子,在戏剧上却并不缺失。只可惜,观众看不到它们。

谁来救电影?

唯有改革!当前,电影生产与电影发行两张皮的体制、电影政策落伍于电影是商品现实的管理体制,电影评奖与电影市场脱节的激励机制,都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电影生存的障碍。惟有改革这些根本的旧有体制和由此而产生的旧有的观念、管理模式以及指导性的政策,电影才能重现辉煌。这三点,才是电影处于瓶颈的根本问题。要救电影,不从此下手,只能是空喊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反重拍联盟
后一篇:时事点评{4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