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的爱情化石
今天第二次观赏电影《云水谣》。
这部片子之所以能够吸引我再次欣赏,实在是这种真正的电影艺术作品在中国电影银幕上久违了。自有电影以来,爱与死的故事几乎已经被讲滥了,然而人们之所以还是经久不息的愿意观看,就是因为每个故事都浸透着艺术家们独特的思考。《云水谣》这部影片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旷世奇恋,它的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男女主人公被分割在海峡两岸。那生离死别的情愫揪人心肺。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故事是从一个年青作家的视角讲述的,她的名字叫晓芮,是女主人公王碧云的侄女。作为作家,她一直在探索姑妈的离奇情感往事。对那位一直追着姑妈而不得其终的“叔叔”薛子路,她不理解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得不到却一直苦苦的等待着。坐在这位“叔叔”的墓前,她感到迷茫。她对于姑妈与陈秋水之间的爱,觉得像化石一样不可思议。作为现代的台湾女孩,她找不到生活中哪里还有忠贞不渝的爱情,现实在她的眼里只有浮华的生活和金钱利益的角逐。有人说,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个女人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演绎出的是三种爱情态度.我觉得说得还是颇有些道理的.这三种爱情态度:一种是浪漫之爱。它具体的表现在王碧云与陈秋水在台北与乡下之间的情感游走上。导演调动了光影和色彩的效果,营造出了田园诗一般的意境。当着陈秋水与王碧云在楼梯上一见钟情时,他们俩个相互侧身而过,眼神传递着嘣嘣而跳动的春心,十分的动人。在大水车旁,那一抹的桔黄霞光,特意营造出了极为浪漫的情调。然而这种浪漫的爱却经不住风雨的摧残,“二二八事件”逼得思想左翼的陈秋水不得不与王碧云生离死别。从此他们便天各一方,然而却梦牵魂绕到终生。另一种,便是理想之爱。陈秋水来到大陆之后很快便参加了志愿军到朝鲜战场上去抵抗侵略。他取妈妈的“徐”姓、自己的“秋”和王碧云的“云”,改名叫徐秋云。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一位叫王金娣的上海女孩与他相遇。革命战争中的血与火的考验,小姑娘萌生了对他爱慕的火花。为了得到陈秋水的爱,不她惜改名叫“王碧云”,以代替那个远在台湾的王碧云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这是一种爱情的牺牲。再一种就是晓芮了。她一直不结婚,认为这一切很不可靠。她对前辈死去活来的爱情,发出了活化石一般的感慨。觉得今天的人们在物欲横流中失去了很多很多纯真与圣洁。
电影《云水谣》的价值在于电影艺术的回归。
我们可以从影片深切的感受到导演艺术的存在。包括薛子路这样一个次要人物的流鼻血,都被赋于了表意的内涵。例如,当着他带来友人的信件,说已经在西藏找到陈秋水时,王碧云知道的消息是什么,台词里没有说,她手里的信掉到了地上,慢慢向楼上走去。此时薛子路忙从地上捡起信看,也吃了一惊,他的鼻血滴落到了信上,接着便传来王碧云凄历地哭声。那几滴鼻血使我们意会到信上写的是陈秋水已经牺牲的消息。再比如,影片临近结束之前,老年的王碧云坐在她画的油画面前,周围的一切色彩都淡去了,唯有那幅油画是血红的。这红色的山,好似是珠峰却又不是。它是王碧云也是创作者的全部意念:那崇高的爱凝聚着他们的全部生命与热血,如同山川一般永恒。这永恒的爱情如同化石,保存在记忆中,永不泯灭。
爱情是圣洁,珍惜它吧,不要让它成为化石时才唏嘘感叹。
参看相关文章:《经典之爱<云水谣>》http://blog.sina.com.cn/u/477c087d010006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