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导演的艺术
刚刚审完的一部片子,让我看得着急。
讨论会上,我毫不客气地指出这部片子存在的问题及乎全部是艺术问题,更明确的说就是导演的问题。“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在这部片子上体现得再清楚不过了:正是导演的素质决定了这部影片的艺术质量。
我首先谈到演员。
如何选择演员,如何把演员的戏“导”出来,绝对是导演的功力。为了省钱,或者受拍摄资金的限制,导演不使用一线演员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即便是使用业余演员也应当在导戏的时候注意演员们的表演。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跳舞一般的动作和形体。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化真实的艺术,然而这样的表演哪里是生活?不知这位导演究竟会不会“导戏”。影片《十三棵泡桐》的演员全部是16、7岁的中学生,然而其表演的素质和水平连名星徐静蕾都拍案叫绝,这便是这部影片导演吕乐的功夫。张艺谋在《一个也不能少》中也把一群农村娃调理得在镜头面前自然本色。这也是老谋子的能耐。一个好的导演是演员的伯乐,也是演员的恩师。我们常见一个很好的演员在某位导演的戏里魅力四射、光彩宜人,而在别一位导演的戏里却黯淡无光,甚至变得不会演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导演的“导戏”功力和他自己的表演素质不足上。
其次我谈到的是“戏”。
导演驾驭不住“戏”,甚至不知“戏”在何方,这可真的就是这部片子的悲剧了。曾经有一位应当属于第四代的导演,资格不可谓不老,牛到他拍的片子绝对不许别人说一个“不”字儿。然而恰恰是他的片子部部没有“戏”。这不是怪事吗?拿刚刚审过的这部片子来说,上一场村长的老婆刚跟村长吵得热火朝天、哭天抹泪的把话说得极狠,紧接着下一场她便忽然不好意思地向老公道歉了。这个弯是怎么转过来的,为什么道歉,一点交待和过程也没有。看片子的时候颇有一种“这是哪跟哪呀”的感觉。“戏”在哪?不知道!整个片子在安排上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局面,作为主线的四妹与二虎之间的感情线索却与村长大虎争当“养牛示范村”的线索不但根本拧不到一块儿,而且互相打架。看得让人莫明其妙。其实,只要导演稍加梳理,是完全可以掌控得住它的戏剧进程的。现在却全然可惜了。
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是因为一部影片的美学创造是导演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的。
然而现在环视影视界内外,“导演”多得却是一扫一撮子。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