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是一剧之本
审片审得多了,哪里是编剧的问题,哪里是导演的问题,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个八九不离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审查者一般是只看完成的影片而从来也不看剧本的。作为编剧出身的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经常为编剧们叫屈。所以,当我参加审片时便十分的留意起来。
有一个说法,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这里不去评判此话的正误,我只想说导演要想拍出好片子,他必须得益于一个好的剧本、一批好的演员。这两点几乎决定导演拍的这部影片能否成为“艺术”。前几天审了一部片子,描写一位新上任的女县委书记专门下乡去吃羊肉,结果却吃出了别一番滋味。通过吃羊肉,发现了一个好村长,发现了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阐述了一个极其主旋律的主题。但是片子审完,每个人却无法叫好。在肯定题材、肯定主题之后,便再也想不出它的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来。问题出在哪里?第一,出在剧本上;第二,出在演员上。这个剧本据说是根据一篇小说改编的。原小说没有看过,不好妄评。但是就影片的故事来说,明显的出现了戏核错位。当着县委书记发现村长为了招待上边来的各级官员,不惜自己向村民打白条子,承担费用,从不把它记到村里的帐上的事迹之后,这位书记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当着她发现村里的孩子因为没有教师而不能上学的问题之后,她在离开村子的时候应当许诺什么?显然,这是不用费多少心思就可以回答的。然而编剧此刻却写走了板,把戏落到了女书记自己出钱替村长承担招待费三万块钱,村民们因而欢呼上面。这样一来,不但这个题材原本能够揭示出来的主题深度荡然无存,而且连戏剧本身也失去了可信度。更可惜的是,导演在选择演员和导戏上失败得无以复加。你很难想象,这部片子竟然拍出了当年“革命样板戏”的风格和韵味,女书记的扮演者的语言和作派,简直就是江水英再现。奇怪的是导演竟然“没有”看出来。剧本上的不足以及演员上的不足,导致了这部影片艺术质量的不足。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方面的不足完全是导演的不足。
剧本是一剧之本,这句话不是只拿来说说而已的。
常见有的导演拿到剧本之后便开始剖膛破肚甚至解胳膊截腿的“二度创作”,这种“导演台本”往往在拍成为影片之后便立即显出了它的毛病。然而遗憾已经酿成。上面说的这部片子,有许多地方明显就是导演对剧本“二度创作”的后果,在这里我也替这位编剧鸣些不平。因为观众看不到剧本,所以往往出了坏片子时,人们的咒骂全都是:“什么破剧本呀”!唉,还是对编剧公平一些吧,不要出了好片子就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出了坏片子就喊“剧本是一剧之本”了,中国电影当前的问题绝不只是出现编剧和剧本身上。难道没有好片子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没有好剧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