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肖尹宪
肖尹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001
  • 关注人气:3,05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片随想录[6]

(2006-11-17 05:30:07)

戏剧缺失的报应

 

审片中看到“没戏”的片子便十分的恼火。

作为一部称之为“故事片”的电影却没有“戏”,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在我们审片中却屡屡遇到。刚审完的一部片子即是如此。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某些国产大片也是如此,例如《英雄》、《无极》、《十面埋伏》等等。什么原因?

这是戏剧缺失的报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改变中国电影的“现状”,电影理论界和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理论“解放”运动。某些权威从国外引进了“情节淡化”论。这个理论一引进,我便在大会小会上提出质疑:情节怎么可以淡化呢?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舞台,把情节淡化了,就是把塑造人物的手段取消。一部作品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还能有好看的故事吗?显然不能。然而“情节淡化论”的恶劣影响已经造成,这个影响就是我们现在收获的影片戏剧的缺失。当时,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钟惦棐老先生提出的“电影与戏剧离婚”。他的本意是让电影更加像电影,而不要像话剧。这个呼吁原本无错,然而真理与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差,“离婚”的实际效果却成了电影不要戏剧。不要的结果便是没有了故事或者故事讲述得很不好听。

回首八十年代的理论论争,我们发现它大多集中在“电影语言”的所谓现代化上,亦即更多的关注着它的影像手段创新。这种“现代化”为我们带来了一批崭新的艺术成果,突破了过去那种“形式为内容服务”的陈规陋习,形式开始成为艺术的内容之一。这个成果是难能可贵的收获。然而同时,也带来了玩弄色彩和气氛,强调光影和构图而忽视戏剧的后遗症。张艺谋后期所走的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八十年代理论论争的主力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些教师。他们的理论给予学生的影响,就是我们今天得到的报应。

要挽回偏差造成的影响,只有看下一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曲别针换别墅
后一篇:中国未富先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