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乱谭 |
汉人,不要再汗颜
汉文化的没落,是我在游走云南的整个过程中感触良多的一个话题。这种感触在这次央视举办的青歌赛上“原生态唱法”的决赛现埸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印证。少数民族的歌手在唱着他们本民族的精神,而汉民族的歌手在伤感的唱着“爱”的悲鸣和孤寂,汉文化患了“阳萎”症,在与各民族的歌唱文化较量中败北。
在云南,我每到一地所看到的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们骄傲地向你展示他们本民族文化,从服饰到饮食,从出行到居住,从历史到现实,从舞蹈到歌唱……。在石鼓镇的那面巨大的石鼓面前,纳西族小伙子向我介绍着这面石鼓的来历和上面的文字,其知识的渊博程度令我吃惊。他对本民族的历史遗迹如数家珍,十分自豪。不过,他也对纳西族文化的逐渐消亡感到了担忧。在丽江的玉河广埸,有一个家族的乐队演奏着纳西古乐,担任“主持”的小伙子介绍说:纳西文字只有10%的纳西人认识,纳西话只有20%的人会说,纳西音乐只有40%的人会吹奏,所以,我们在这里免费为大家演奏,呼吁整个社会挽救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听了他的这番话,我不由得心酸而钦佩。瞧,人家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作什么?在用行动挽救本民族的文化!而在这些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我却没有看到一点汉民族文化的影子。是那里没有汉民族么?非也。那么汉民族的文化哪里去了呢?在少数民族地区问这个问题似乎可笑,那么我们回到汉族居住的地区看一看,又是什么样?
看汉民族的服装吧,有民族特色吗?没有。美丽的旗袍,那是满族的服装;号称“唐装”的对襟小褂,也是满族的。
看汉民族的语言吧,已经被“痔在必得”之类的谐音广告语侵蚀得不成样子。
看汉民族的歌唱吧,鲜有动听的时代主旋律问世。即便是新创作的“八荣八耻”类的歌曲也难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不要说有哪首儿童歌曲能够比得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让我们荡起双浆》了。《春天的故事》的动听旋律和《希望的田野》那美妙的歌声也已经被淹没在靡靡的燥音之中。
至于令我们骄傲的国学,又有多少影子存于世间呢?
经济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依托。盛唐之所以威仪天下,占据着世界一半的经济总量,与盛唐的文化覆盖天下不无关系。直到大清的康乾盛世,中华的经济总量还占据着世界的首位,这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无关系。我们现在呼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要的应当喊中华文化的复兴,在其中尤以喊汉文化的复兴为要务。没有文化的复兴,是危险的。
汉人,负起我们的责任来,不要再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