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影世界 |
李安谈中国电影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电影节上,阿帆采访了美藉华裔电影导演李安。李安是电影《断臂山》的导演,该片荣获了今年的美国电影奥斯卡大奖。下面便是他采访的谈话纪录。他谈到了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对第一代电影的评价等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他的看法不尽然全对,但是可以作为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一个思考参照。
阿帆的博客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m/chenfan
陈帆:李导演,如果你要到中国来拍片子,你希望什么题材的片子?
李安:噢,我已经有了。有了,对!我会来上海拍张爱玲的小说,叫做《色戒》。
陈帆:大概什么时候开机?
李安:我现在还没有决定,希望秋天。目前,还在做前期的筹划。
陈帆:你早年在美国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在上海实习过吗?
李安:没有。
陈帆:怎么有的传媒报道说你在上海片场内工作过?
李安:那也不过是6年前的事,那个时候还不是到上海,是在杭州一带为《卧虎藏龙》拍一些江南的景。
陈帆:那时候你已经在中国为《卧虎藏龙》拍一些江南的景了?
李安:对,有一部分是在杭州西边拍的,我做学生没有来过,那是我第一次来,那时1999年到2000年的事。后期我在上海做的音乐,是在广播大楼里面录制的音乐,应该是2000年了。
陈帆:你对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目前的发展趋势,像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所进行的大片拍摄,你有什么看法?
李安:我觉得都是发展的一部分,我感到他们的负担非常的重。这是因为我们的电影还没有规格化,所以观众对他们要求,又要商业又要艺术,又希望他们的片子在国外得奖,又希望在商业上要有一个亮点,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然后,整个的舆论、市场、网民、观众,我觉得给他们压力非常大。
陈帆:那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李安:大家还没有一种游戏规则。倒是过去他们刚出来的时候,还在拍小的文艺片的时候,跟他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的紧密。他们的艺术感,人性的捕捉,戏剧性的掌握,都是比较更动人的。在那个时候是比较纯真的年代,观众也是没有太多的期望,都是很单纯的。现在,他们必需在电影工业上面发展,他们也是需要扛负这样的责任。在国外的导演不需要扛两方面的责任,那他们受到的帮助也不是很大。因为,导演我们不能自己做片子,你要有摄影、有编剧、有制片,每个层次都要人帮忙,他才能完成片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就是这个意思。
陈帆:也就是说,他们的压力蛮大的?
李安:压力大!然后受到的帮助又少,所以很难去评论他们的作品。我觉得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我觉得,观众应该对他们要有客观的评价,大家一起共同研讨发展,应该多鼓励他们一些。我觉得,现在有点对他们的苛刻要求太大,这对电影创作不是很公平。我个人非常敬佩他们的才华、他们的勇气还有他们的付出。可是,他们有时候付出,并不是得到完全都是正面的回报,那我也有很大的同情。因为,我自己也是拍片子的,我知道这个困难。
陈帆:那你对中国第六代电影人,比他们更年轻的第六代电影人,像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王超他们这一批导演,你怎么看?
李安:他们比较走影展路线,影展路线!我觉得中国现在需要一个电影的工业,所以不光是个人的风格。是要整个电影产业跟民众能够结合,有一个市场。然后,它有很多的活路,有很多的工作人员,可以能够在电影这个行业里面工作。我觉得,这是现在蛮迫切需要的。在第六代里面,还没有扛起这个重任。
陈帆:你认为中国这种电影工业的模式基本成型了吗?这种你说的电影工业方式在中国是否基本上已经开始完善了呢?
李安:当然,它每天都在进步。可是,你要跟美国比的话,还有一段距离。全世界都被美国电影席卷了嘛!你怎么跟他抗争?还有很长的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国电影界近年一直在追随西方市场和电影语言,但是最大的电影市场恰恰在中国本地。过去中国没有商业电影,如今要向美国那样做商业电影,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通的。我们本钱是有,就是还需要努力,还需要耐心,慢慢来。要从自己文化的根里,从自己的电影语法里,与观众结合起来做。
陈帆:你认为电影作为产业,的确是需要与民众结合吗?
李安:电影反映社会,人人都有责任,不可以把责任全部落在几个导演或者电影工业家身上,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共通文化”,需要民众公认的电影语法,让它慢慢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才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才会走向正轨。你问我需要多久时间?我感觉,要完善中国的电影工业,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要有耐心,我们都会继续努力。我是没有答案的(李安笑了),我有一些经验,可我是没有答案的(李安发出笑声)。
陈帆:你一直想拍好电影,李安导演是这样吗?
李安:是的,我一直想拍好电影!这是我学习人生的一大方式,与别人进行沟通的一个方式。所以,我要一直拍下去,这是我的生活方式,我很幸运有这个机会。
陈帆:谢谢李安导演!非常感谢能与你对话。